本月14日,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協辦,「2016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場中邀請兩岸三地與馬來西亞學者與媒體工作者分享各國媒體趨勢。第一場香港場,由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翁秀琪女士主持,邀請《端傳媒》執行主編張潔平與《香港獨立媒體網》執行委員葉蔭聰,分享他們在香港經營新媒體的經驗與挑戰,與談則邀請到了蘇正平(先驅媒體新頭殼董事長)、楊之瑜(關鍵評論網總編輯)、孫窮理(《苦勞網》、《焦點事件》創辦人)
張潔平:新媒體迷的思 該打破
張潔平指出大眾對新媒體有幾個迷思,包括「新媒體必須短、輕、快」、「新媒體只是一個網站或APP」、「新媒體一定是最新的技術與最新的資訊」與「新媒體一定是線上媒體」等。當手機成為載具,人們得以更私密地獲得新聞,因此新聞內容也會更強調與讀者之間的共鳴,與文章長短並無關係。根據她的觀察,正因為網路文章無法像報紙用一個版面介紹各個面向,線上文章才會不斷加長,試圖在報導中做最詳細、全面的敘述。
此外,張潔平認為新媒體不僅僅是一個網站,更是全新的場域。「新媒體是讓故事在最適合的場景中出現,並且能獨立生存」,過去入口網站與報紙資訊綑綁的資訊流通方式已不復存在,每一則新聞都要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與能力,而新媒體是新的承載故事工具,要讓好的故事要在適合的地方出現。
至於新媒體是否代表最新技術?張潔平認為「技術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問題是什麼」,她並不排斥新科技的使用,適合的科技也可以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就如深度報導般,能帶領觀眾從新的視角看世界。不過她強調,一昧地追求最新科技並不是新媒體的本質,重要的是新媒體可以帶給讀者何種感受。
她也認為新媒體不必要是最即時的新聞,她舉《端傳媒》為例,《端傳媒》的書摘專欄,介紹的時常是以前的書,但在特定的時空或事件下,仍然可以準確地打到新聞事件裡的人,追求細節反而會過於八卦化與碎片化,「我們需要的最新資訊,未必是即時訊息,反而是共鳴的體驗。許多穿越時空的相似旋律,往往能引起最大的共鳴」。
現場觀眾也提問,網路上深度報導的文章長度為何有越來越長的趨勢?對此,張潔平回應是:「文章變長是很現實的問題,有時候我們針對一個議題發了五篇稿,卻只有兩篇被看見,大家會說我們觀點偏頗。」
以《端傳媒》為例,每次遇到複雜的社會運動議題,文章動輒五千字以上,才能全面分析社運的各個面向。但她強調,文章長不代表閱聽眾會感到厭煩,根據《端傳媒》後台的顯示,有相當一部份的人會把文章看完,顯示文章的長短並不會影響閱讀意願。
現場與談人也好奇《端傳媒》如何在文章長度上做取捨,張潔平表示,編輯會強力介入,盡量以圖表、影音等工具取代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而文字記者保留的是對於人的描寫,她認為,以文字描寫好的人性故事,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與談人《焦點事件》創辦人孫窮理也認為,這是一個編輯大於作者的時代,如何讓不同文章在網站上產生關聯性,也是新媒體要思考的課題。
大眾傳播媒體 時代的偶然
張潔平認為,自古以來都是以口耳相傳的社交模式傳遞訊息,直到印刷術改變傳播速度,才走入今天我們熟悉的大眾媒體時代,「而這個時代可能是插入社交時代的一個偶然」,而網路時代的出現也只是新聞換一個場域,並不會影響資訊傳遞的本質。
孫窮理也強調,這是一個大眾媒體已經結束的時代,而我們熟悉的客觀報導,也只是一個資本賺錢的口號。大規模的商業運作並不是傳播媒體的常態,當商業媒體以利益為導向的運作邏輯被質疑後,其公正客觀的迷思亦被破除,小媒體在許多新聞事件上反而能小兵立大功。
葉蔭聰也舉西方過去的小冊子為例,他表示,小冊子作為重要的新聞媒體維持了好幾百年,這些小冊子通常不定期出版,在政治動盪的時刻特別多,這些才是倡議媒體的起源。葉蔭聰強調,小冊子的內容不一,但不同於後來的新聞媒體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客觀中立、平衡報導的新聞媒體觀,「而小冊子的特點與現今的傳播環境很相似」。
葉蔭聰:這是媒體倡議、倡議媒體的時代
「這是一個媒體倡議的時代」,葉蔭聰說,離開過去的大眾傳媒時代,現在的新媒體更注重「倡議」的功能。不過他也認為,並非每個媒體都成了政治或社會運動組織,只不過現今的媒體大多有倡導的元素,但每一個媒體的處理方式不同。
新媒體的存在價值來自於倡導,香港現在的傳播環境亦是如此。隨著商業媒體轉型與脈絡,香港也不經意地進入了媒體倡議或倡議媒體的年代。許多人會批評這些新型媒體有過於鮮明的政治目的,但他強調,「像《香港獨立媒體網》這樣的公民媒體又何嘗沒有政治目的」,所有的媒體都有其政治動機,只不過是政治目的與信念有所不同而已。
倡議式的媒體為何能成功活躍在網路時代?與談人先驅媒體新頭殼董事長蘇正平認為,網路降低了媒體進入市場的資本門檻,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號召志同道合的人,迅速、準確地把訊息傳遞出去。但他也特別警告,網路媒體有如兩面刃,如果沒有厚實的調查能力、敘事能力,影響力便會迅速地消逝在網路的洪流裡。
媒體沒有好壞,真正重要的是,在不同特定的議題與爭議之中,媒體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回應每個事件。葉蔭聰認為,「現今的媒體環境相當紛亂,我們處在一個事實、情感、謠言與強烈觀點交雜的環境」,媒體如何找到在網路世界的定位,保持媒體影響力,成為存續的關鍵。
新媒體的未來
蘇正平也分享,新聞媒體就是具有倡議成分的傳播媒介,大眾媒體時代的倡議價值被商業利潤所凌駕,而網絡時代的倡議價值又以新的方式捲土重來。他認為,新倡議媒體看重議題的掌握能力,「找對切入點、站對立場、扮對角色,就有機會捲起風潮」。此外,倡議媒體也要處理好真實與價值的問題,必須走到市民中間,建立起公信力。
新的價值正等待著被確立,在現今充滿變局的社會,正是倡議媒體蓬勃發展的階段,但要如何讓一個倡議媒體活得久、活得有存在感,也活得有意義,才是現今媒體人最大的挑戰。
———————————————–
演講嘉賓介紹
張潔平女士
端傳媒執行主編。香港大學新聞系碩士,曾任亞洲週刊記者、陽光時務執行主編、號外雜誌副主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人;多次獲頒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獎,包括最佳調查報導、獨家新聞、特稿寫作、評論寫作、信息設計等,及010年亞洲出版協會年度記者。曾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劃及德國博世基金會「中德媒體使者」。
葉蔭聰先生
「香港獨立媒體網」創辦人之一,現為「獨立媒體(香港)」執行委員,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