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調查報導工作坊16、17日於台大新聞所舉行,邀請《商業週刊》、《天下雜誌》與中天電視台的調查報導團隊,分享寶貴的調查報導經驗。

 


台大新聞所所長林照真教授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致詞時說道,調查報導是新聞中最具挑戰性的新聞文類,但我們身邊無處不是材料。作為調查報導記者,要懂得發掘議題,也要懂得調查的方法。為期兩天的調查報導工作坊,除了分享新聞工作者的調查報導經驗,也談論調查報導可能的未來。

 


調查與商業的角力

 

  「政府荒謬KPI全揭露」是《商業週刊》去年五月刊登的專題報導,由田習如與張?文攜手合作,披露政府KPI的荒謬之處。田習如說,好奇心是最大的動力,偶然發現政府也使用企業化管理,她便好奇政府做KPI的成效。之所以決定成題,田習如直言,「因為KPI的報告像有字天書,而且有些條目太瞎了,『內政部深化民主改革:補助殯葬業者修補18處』,有很多像這樣的不合理之處」。

 

 

左起張瀞文、田習如

 

  田習如也說,這篇調查報導的目的是要凸顯荒謬性,激發讀者的注意,促使大家重視,不要再做出沒有意義的KPI。

 

  如何將生硬的題材軟化成讀者能吸收的資訊,田習如分享,最重要的是「精簡但不失真」。在雜誌最後的呈現上,除了特地放上專有名詞解釋外,也以圖表、漫畫的形式精簡政府公文中艱深的文字,親近讀者。

 

  張瀞文也補充,資金、時間、人力與出刊時間,都是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商業週刊》是營利媒體,需要考慮成效,但也要謹守調查報導的本份。除了謹慎平衡報導外,也要學習專業知識,並且一再確認,她說,「我們檢驗政府,讀者檢驗我們,所以我們走得每一步都要很小心。」

 

  與談人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表示,「在商業媒體服務,必須要考慮到每位工作者的產值是多少」,商業媒體的調查報導,考驗的不只是記者的調查功力,有時也要考驗與長官的溝通能力,動輒花費數個月的時間與勞力,也不一定會有成果。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

 

  至於如何與商業媒體的長官溝通?田習如也分享,商業媒體在判斷題目的成本效益時,還是會設想一個範圍,去推估人力與時間能產生多少效益,要得到長官的支持,做重要的是讓他看見讀者對議題的興趣。以商業週刊這期KPI的專題來看,商周的讀者很重視預算、錢怎麼花,找到這個關聯性,說服長官的機率也較高。此外兩人也強調,出刊日期也會影響效果,《商周》選擇在五月出刊,正是看中五月報稅季時,預算議題容易吸引民眾的注意力,讓商業媒體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能讓議題發酵。

 


資料新聞學  投入大量資源,未必能回收

 

  《天下雜誌》受邀參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境外金融解密專案,是華文地區唯一參與的媒體。時任《天下雜誌》記者陳煒林,負責此次資料的爬梳。他表示,透過資料新聞學來解讀文件、梳理資料,「是有數據與科技有系統地找故事,而不是隨機碰運氣」。

 


左起陳一姍、杜易寰、陳煒林

 

  過去的調查報導透過訪談,或尋找資訊來源,但這樣耗時龐大,且缺乏系統性。此次巴拿馬文件的案子完全不適用過去的調查方式,除了難以追問當事人外,這次資訊量過大,也不是人工能處理的。

 

  陳煒林從近2.6TB的文件中仔細逐一篩檢,最終只找到 2725 間離岸公司,其中只有九十人確定為台灣人。《天下雜誌》副總編陳一姍表示,整個過程中,的確找到企業界的人,但開設境外公司並不違法,因為沒有足夠可疑的犯罪,《天下雜誌》選擇不主動公布。她也表示,身為副總編,她有責任要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也額外雇人重新審視一遍,確定後才將文章上線。

 

  《天下雜誌》團隊花了相當多的精力追查,但沒有爆炸性的結果,她強調,「只有懷疑,而沒有充足證據的時候,還是要小心翼翼地求證。」許多人都認為他們隱藏調查結果,但他喊冤,「真的什麼都沒找到」,資源投入很多,但不一定能回收。

 


模糊的戰場 處處皆陷阱

 

  食安危機後,中天電視台曾報導「不能吃的秘密」,調查台灣廢棄用油的去向。因為商業電視台的特性,崔企川、陳文政與蕭志光三人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限時作答」,在最有限的資源下,深入調查廢油事件。

 


左起蕭至光、崔企川、陳文政

 

  TVBS新聞部經理崔企川表示,電視台相當不願意花費時間在調查報導上,一個月內要完成調查、寫稿與後製,時間相當緊湊。他以當時的製作經驗分享,要在短短一個小時的節目清楚呈現議題,可以透過起承轉合的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議題,在點出問題所在,最後給出想法。

 

  「不能吃的秘密」首先跟隨收購廢油的車「小蜜蜂」,發現收購廢油的價格遠高於合法做成升質柴油的市價,藉此點出「收購的廢油被拿去非法使用」的事實。第二部短片探討廢油做成升質柴油,這是目前台灣唯一合法的途徑,但生質柴油卻面臨滯銷,苦無銷路。最後,調查團隊遠至日本,以台日兩者制度上的比較,提供民眾與決策者更多思考的空間。

 

  崔企川表示,這些衝擊可以帶來影響,尤其電視節目的畫面性充足,更可以給觀眾最直接的視覺震撼,達到節目的訴求。

 

  而電視新聞調查報導的篇幅和產製時間不斷縮短,是否會造成調查報導的困境或影響品質?電視報導未來的走向如何,崔企川直言,電視新聞的調查報導處境一向不好,這樣的類目一直很少,「沒有好過所以不會更壞。」

 

  提到做調查報導的經驗,崔企川說「在調查的路上處處是陷阱」。他強調,聽到消息不能見獵心喜,必須要多方查證,才能確保消息來源的可信度。當然,調查報導失敗的例子也很多,「倒題」也稀鬆平常,找不到證據也不能硬做,「自我檢證的過程重要」。

 

  崔企川認為,調查報導是相當複雜與模糊的戰場,每個瞬間都要不斷做出判斷,也常陷入兩難與掙扎,但也正是調查報導最迷人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