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技評論平台Rocket Café於2016年6月29日在CLBC八德大船艦舉辦《傳統媒體會被社群媒體淹死,還是因此重生?》講座。座談會由Rocket Café總編輯施典志主持,邀請新聞工作者黃哲斌、資深電視從業人吳小瑾(筆名詹太太),從社群媒體對既有媒體的衝擊、媒體因應策略的得失、媒體如何找到新方向三部分,討論新舊媒體的相互影響及未來可能的生存機會。

 

媒體產業的陰陽魔界  重建三角信任關係

 

 

  黃哲斌以「媒體產業的陰陽魔界」為題,他認為目前傳統媒體、新媒體和社群媒體正處於尷尬的歷史時刻,但他說「雖然還看不見黎明,但黑夜的渾沌一定會過去」。

 

 

 

 

  關於網路介入新聞產業的影響,黃哲斌認為對編輯邏輯、閱讀邏輯、權力邏輯以及營運邏輯都產生了破壞,而其中最嚴重的是營運邏輯的破壞。黃哲斌將新聞媒體、閱聽人、廣告主稱為三角信任關係,媒體生產內容給閱聽人,同時將閱聽人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廣告主則回饋廣告讓媒體可以長久經營。只是,這一百多年來穩固的營運邏輯,到了網路時代,傳統媒體的廣告營收不斷下滑,信任關係也因財源不足、新聞品質降低、過多的遮蔽式廣告等受到破壞。

 

  「如何重建三角信任關係,是下個階段非常重要的事情」黃哲斌說,近期有幾個試圖重建信任關係的案例,如臉書開始付費給專業媒體,或找名人上直播,目前簽約金額已超過五千萬美元。此外,美國金融時報推行「廣告注意力時間」,希望改變網路廣告點閱率與流量的規則。另外美國也有一些網站平台推行整合的新聞付費服務,再和新聞媒體拆帳,增加新的獲利模式;還有一種模式是非營利媒體或眾籌方式形成的媒體平台。黃哲斌說,「這些努力可能都還不是殺手級的模式,但都在試圖為重新恢復三角信任關係而努力」。

電視產業逐漸消逝? 建立品牌、內容品質為生存要點

 

 

 

 

  在電視圈工作長達20年的吳小瑾,先以Ericsson Consumer的數據調查報告說明電視廣告量降低、「多螢」分散閱聽眾看電視的注意力,隨後提到華爾街日報今年三月採用eMarketer統計數據所作的報導,內容指出,2017年美國電視產業的整體廣告量會開始低於網路廣告量;「這對台灣的電視圈也是很大的警訊」吳小瑾說。

 

  吳小瑾接著請現場聽眾拿出手機,在臉書平台上鍵入Tastemade並加以觀察。她解釋,Tastemade是一間2012年成立的新創媒體公司,內容以「食物短片」為主,該公司的全線頻道每個月有一億活躍用戶。同時Tastemade在2015年被臉書選為重要初期合作夥伴,並在2015年7月登上「臉書片單精選」。吳小瑾說,Tastemade的經營平台包括Apple TV、YouTube、Spotify、Snapchat、Instagram、臉書等,不同平台會有不同的內容和檔案規格,另外也以內容授權的方式和電視台合作。

 

  吳小瑾說,臉書一年付給Tastemade一百萬美元, Tastemade則每個月提供100場Live show;加以換算,平均每天有三到四場,一場約834美元,折合台幣約25000元。吳小瑾進一步說明,除了Tastemade,臉書購買的媒體內容還包括BuzzFeed(每年310萬美元)、New York Times(每年300萬美元)、CNN(每年250萬美元)等。她表示, 臉書合作的對象,幾乎都是具有品質的媒體品牌,而且能穩定持續的提供內容。

 

社群平台雖具有分眾特色   但受到演算法的操控

 

 

 

 

  曾在Yahoo擔任社群編輯,負責無名小站、Flicker的施典志,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他說,傳統綜合性媒體包山包海,如讀者購買一份報紙,一定會有自己不需要的內容;但社群平台較能建立分眾機制,例如使用臉書時,使用者透過訂閱功能做篩選,臉書的演算法也會透過使用者填答的個人資料、參與的社團等進行篩選。施典志認為,傳統綜合性媒體沒有分眾機制,較沒有效率,所以當消費者的選擇權變強,讀者和傳統綜合媒體之間的關係就會變成可有可無。

 

  黃哲斌補充說明,從編輯和資訊接收者的角度來看,社群媒體改變了傳統守門的觀念。他說,傳統媒體透過編輯、總編輯等「守門人」幫讀者篩選內容,但在網路時代的守門人有三個,第一層是傳統媒體的記者、總編輯、內容產製者,第二層是臉書的演算法,第三層是網路平台的使用者。黃哲斌認為,「演算法的權力可能大於第一層的守門人」。

 

  吳小瑾說,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內容,演算法操縱了許多事情,臉書、Google這樣的科技公司似乎變成了媒體、電視台、報紙、記者,他們甚至可以透過操縱演算法而引導或改變某些社會事件。

 

大量貼文 應思考內容品質和媒體策略

 

  施典志說,他觀察有愈來愈多人抱怨社群平台的大量貼文、相似的新聞內容、下降的新聞品質、農場標題等。黃哲斌表示,在目前的網路趨勢下,大部分的媒體不得不採用追求量的作法,但他以美國的BuzzFeed為例,說明BuzzFeed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把自己定位為大量的內容提供者,也會針對不同的社群平台生產不同型式、規格的內容,同時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經營自己的媒體品牌以及讀者的認同。

 

  黃哲斌說,另外一個例子是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收購之後,發展出兩種理論,第一是漏斗理論,他們先在社群平台上大量貼文,盡可能讓愈多人接觸到他們的內容,最後再讓一部分的人能轉化成他們的固定付費訂戶,流向漏斗最窄的一端。另一個是槓鈴理論,設想一邊是社群平台,另一邊是自己媒體生產的網站或app,主要的操作策略是要讓讀者從社群平台的一端換到另一端。

 

  至於什麼是最好的策略?「不同的媒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土壤上發展出不同的答案」黃哲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