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只我們是主體,到現場採訪的各位從業人員也都是主體。」集結多個電子媒體、網路媒體、電台及平面媒體等的企業工會代表,以及傳播與法律學者等,選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共同宣布籌組「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民視工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鄭雅慧表示,電視媒體是一個團隊工作的產業,工會更是,需要大家一起促成媒體產業工會的組成。
勞檢複查 表面改善但未符合實際情形
「訪問身邊的同業,他們為了衝即時新聞的數量,每個人幾乎都出現幻聽、幻覺,不時以為手機或LINE正在響。」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小組成員呂苡榕說,她在2014年十月針對線上記者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記者都有明顯身心俱疲的狀況。呂苡榕說,去(2015)年三月台北市勞動局執行媒體業專案勞檢,超時工作、未給加班費、加班未補修等問題比比皆是。
呂苡榕表示,今(2016)年七月勞檢複查,表面上雖有改善卻非實際情形。譬如記錄工時,勞方在資方壓力下只會寫在合法範圍內,「但這和真實工時有落差」。呂苡榕也說,有些媒體雖然編列加班費,但資方會明示或暗示勞方最好不要申請。「這一年來的勞動狀況真的改變了?或只是表面上呈現一個看起來合法的樣子?」呂苡榕表示,一個人難以抵抗大組織的壓迫,這也是為何要成立媒體產業工會的重要原因。
站在平等協商位置 為下一代媒體人努力
鄭雅慧說,媒體從業人員超時工作、沒有加班費是通案的普遍現象,「這是整個媒體向下沉淪的事實」。鄭雅慧認為,我們不可能只靠政府單位幫忙改善勞動條件,必須將每一個勞工組織起來。她說,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對抗整個企業主,所以希望發揮大家集體的力量,「為的不只是我們這一代媒體人,我們更為下一代媒體人而努力」。
壹電視工會理事鄭一平表示,常遇到許多同業告知在職場上受到不合理的勞動對待,有些情況甚至已經可以提起不當勞動行為的訴訟,但他們卻無力對抗組織。鄭一平說,我們成立媒體產業工會並不是要走向極左派,去跟大資方對抗,「我們只希望有一個平等的位置,在勞雇雙方都願意解決問題的當下,共同協商出一個良好的環境」。
提升勞動條件 保障新聞品質
「勞動條件是新聞品質的保障。」長期關注台灣媒體勞動者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參考勞動部的資料指出,2003年到2013年,新聞記者月薪降低的幅度為12.9%,受雇的記者人數減少19.4%,他認為這樣的數據代表媒體產業正在萎縮中。「如果沒有集體組織的協力,媒體工作環境惡化的狀況是不會改變的。」劉昌德說。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李志德說,新聞專業和勞動權益這兩個領域有時會相互影響或互為因果。他舉例說明,前陣子在討論媒體七休一政策時,有些資方代表主張記者工作了六天,若第七天發生重大事件,卻逼記者休假,是剝奪、不尊重記者的專業。李志德說,這是用「休假等於剝奪專業」的說法侵害媒體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他認為應釐清兩者界線,避免用專業概念干擾勞動權益。劉昌德也表示,要先是勞工才是媒體工作者,有些忽視媒體工作者權益的人,會主張「媒體工作者不是一般工作者」,他認為這是錯誤的邏輯。
另外,李志德提到即時新聞常出現錯誤或缺乏平衡、未求證等,使得記者招致許多罵名。李志德認為,在時間壓迫、多工的工作環境下,這實質上是勞動條件惡化的問題。他表示,上述情況下,成立團結組織變成維繫專業尊嚴必要且唯一的途徑。
籌組全國媒體產業工會 成為改變的動力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從實踐面向提出自己對工會的建議。他認為媒體產業工會應包括從事媒體業的所有工作者,除了受雇者,也應包括自由工作者。另外,林佳和提到1993年自立報系發起的編輯室公約,他認為自立報系的行動體現媒體對整個社會具有正向的影響角色。
林佳和表示,媒體工作者若要對社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能只自限於對勞動條件的要求。但他也說,如果連基本的工作條件都不能改變,又如何奢談其他。「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的籌組,不只是一個開始,更是一個行動。」林佳和說,這是重要的一步,希望未來能成為改變台灣社會的動力。
「爭工作勞權,還媒體尊嚴!」籌備會的召集人鄭一平表示,歡迎所有媒體傳播業的從業人員以及支持者加入工會,無論是記者、自由撰稿人、攝影、編輯、公民記者、工程等任何屬於台灣媒體生態圈的從業人員,都希望能一起站在這個重要的前進時刻,爭取自身該有的權益,並提升媒體的專業和尊嚴。
「希望2016年組織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後,會是一個轉捩點,可以看到台灣媒體勞動條件的提升。」劉昌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