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的時代,2016年路易斯安那州洪水所導致的種種嚴酷現實透過網路無所遁形。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頁面上湧出無數心碎的悲劇、英雄般的救援行動和天災造成的重創,讓人恍若置身現場成為目擊者。
不過,這場悲劇也使觀察者無不注意到全國媒體在這場悲劇中的關鍵缺席。
路易斯安那州在短短數天暴雨成災,有些地區甚至不到三天內連續降雨達2英呎(60.96 厘米),可說是自2002超級颶風桑迪以來最嚴重的歷史性水災。美國國民警衛隊、志願組織Cajun Navy都投入營救,格蘭德艾爾(Grand Isle)、拉斯頓(Ruston)等路易斯安那州其他未被洪水影響的城市,居民也盡其所能援助受災戶。
如此重要的天災,大部分的全國媒體只以次要新聞處理。
「因奧運和大選,在國內新聞中,(洪水)大概排到第三或第四頁。」聯邦急難管理署(FEMA)署長克雷格‧富蓋特(Craig Fugate)指出。
在這場歷史性洪水發生的8月12日,路易斯安那州州長約翰‧貝爾‧愛德華茲(John Bel Edwards)第一時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隔天的週六早晨,洪水蔓延到聖坦曼尼郡(St. Tammany Parish)及河流堂區(River Parishes),一直到巴頓魯治(Baton Rouge)。
當天早上,紐奧良當地報紙銅錢時報(Times-Picayune)頭版頭條寫著:「大雨淹沒各地」。週六下午,水位上升吞噬整個社區乃至整個城鎮,超過千人被救出。截至週二晚上,救援人數暴增至20,000人,超過一半安置於庇護所。據估計,利文斯頓堂區(Livingston Parish)有75%家戶被摧毀。11人已證實死於這場洪水。
但遲至週日,總是鋪天蓋地不懈報導災難的CNN,不論是在電視或在網路上,僅投入少許時間報導這次的歷史性大洪水;而自詡為美國紀錄歷史的紐約時報,直到大雨造成水位上漲整整兩天後的周日晚上,網站上才出現關於洪水的新聞。
「巴頓魯治和北部及東部居民深陷於災難之中,卻不見於紐約時報的頭版,」喬治亞州的凱瑟琳‧霍姆斯(Catherine Holmes)投書媒體。 「數百人從昨天早上滯留在12號洲際公路,僅在幾個小時前得到一些水……令人失望的是洪水正肆虐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川普最新的醜態和奧運新聞卻完全主宰你的頭版。」
她並非向紐時表達義憤的唯一一人。 「居民因洪水被圍困、失去一切並奄奄一息,而國家報紙對此沒有做任何原創報導?應該優先處理!」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的蘿拉‧埃斯費勒(Laura Esfeller)寫道。
這樣的不平之鳴並非無關緊要。路易斯安那州清楚,公眾對於洪水的關注程度與重建基金的捐募密切相關。當洪水的全國新聞報導偏少,當地居民有充分的理由擔心重建基金也一樣稀少。
不過,在一片混亂中仍有一線曙光,居民的批評與擔憂並非毫無回應。富蓋特保證,FEMA將竭盡所能幫助居民。FEMA於 8月16日拍板,獲得聯邦援助的教區數量將擴大為20個,是該州64個教區近三分之一。
「FEMA明白這場巨大災難影響了數以千計的居民。」富蓋特說,「不論是否得到全國媒體的報導,我們知道洪水已經重創了路易斯安那州。」他並補充:「如此巨大的災變卻得不到全國媒體頭條報導,這是一個全國的頭條災難。」
紐時公眾編輯莉茲‧斯佩德(Liz Spayd)(編制內仍有一個公眾編輯可說是紐時的信譽)在8月16日的專欄上抨擊自己所屬的新聞機構,批評紐時對於新聞事件的報導優先次序定位不清。
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專欄作家賈桂琳‧弗洛伊德(Jacquielynn Floyd)寫出這種現象的危險,「習慣於步調快速的社會文化將使悲劇遺落在後,在最初忽視對於重大新聞的報導重要性,競逐下個大事時就不會再給予足夠關注。我希望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本地人比外地人更能表達被忽視的憤怒。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及洛約拉大學任教的西恩‧伊林(Sean Illing)說出路易斯安那州河口區居民的心聲。「如果降下豪雨的颶風已被命名,或發生在全國知名的城市,新聞主播和攝影團隊會蜂擁而至。」伊林在8月16日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反之,因為時機不對,這次的洪水被各大新聞網站草率報導。國家另一頭的人們在受苦,新聞媒體卻對小賈斯汀的Instagram狀態更感興趣,這是人類正在上演的悲劇。」
「我大半輩子都住在路易斯安那州,很熟悉當地人的個性。」伊林指出,「他們十分堅強且生氣勃勃,在痛苦之下仍能歡唱跳舞,團結起來面對未來的挑戰,但社會應當了解他們的掙扎。很多人不了解路易斯安那洪水的嚴重性,對此全國媒體難辭其咎。雖然他們似乎來到當地關注之前被他們忽略的慘狀,這是好事;但他們花了如此長的時間才意識到必須大幅度報導洪水,令人可恥。」
原文網址:http://www.nola.com/weather/index.ssf/2016/08/national_media_louisiana_flood.html?utm_campaign=Newsletters&utm_source=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