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ir Durkee與她創造的跨性別角色Amber。《模擬市民》發行商今年去除遊戲中的性別界線,讓玩能夠自由創造擁有各種生理特徵的角色。(Credit Mike Bellem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廣受歡迎的模擬遊戲《模擬市民》(The Sims)系列中,玩家可以自行創造各種角色,但僅止於男女兩性人物。
今年五月,發行《模擬市民》(The Sims)系列遊戲的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去除了該遊戲中的性別界線,讓玩家得以自由創造擁有多元生理特徵的虛擬角色。
對於就讀南卡羅來納州克萊門森大學的女學生Blair Durkee來說,如此的轉變意義重大。Durkee透過《模擬市民》遊戲設計了她第一個跨性別角色Amber,Amber有低沉的聲音、寬大的肩綁、沒有生育能力,「無生育能力是跨性別族群共享的唯一特徵」,Durkee透過這個遊戲化身為一位具有跨性別特徵的女性角色。
Durkee表示,許多人以為跨性別男性就是具有女性特徵和氣質的男性,跨性別女性則是具有男性特徵和氣概的女性,事實上並非如此。Durkee接下來打算再創造一個跨性別角色,作為Amber的愛慕對象。
以如此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各種性別與性向,在過往的電玩遊戲中相當罕見。然而,當今的電玩遊戲卻開始涉足更多元而重大的社會議題,打破過去電玩主題僅限於吃人喪屍、異形攻擊的框架。
近年來,許多創新的遊戲迅速竄起,例如在獨立遊戲開發師Lucas Pope設計的《請出示文件》(Papers, Please)中,玩家扮演著一個虛擬國家的邊境移民官,審核入境移民的證件;《名為癌症的龍》(That Dragon, Cancer)則為遊戲設計師Ryan與Amy Green刻劃陪伴兒子抗癌之艱辛歷程的遊戲,他們的兒子於2014離開人世。玩家在遊戲中扮演父親的角色,陪伴兒子對抗如龍一般的絕症,並在遊戲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家庭的喪子之痛。該遊戲引起廣大玩家與評論家的迴響。
即將發行的新遊戲《布卡監獄》(Camp Bucca)則是由五位獨立遊戲開發師及紐約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學生共同設計而成。該遊戲的背景設定在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玩家得以扮演當時駐紮在布卡監獄的美軍,並對伊拉克囚犯進行「加強訊問」。該遊戲旨在提高大眾對布卡監獄人權問題的關注。
《布卡監獄》開發師之一Edward John表示:「我們希望這個遊戲能夠引發大眾情感上的譴責,並傳達值得深思的訊息。」基於安全考量,他希望紐時不要刊出他的姓氏,並進一步表示:「在這個遊戲中,『贏家』是不存在的,正好作為暗諷伊拉克情勢的隱喻。」
上述這些遊戲將可能掀起電玩遊戲次文化玩家的騷動,點燃各種次文化議題的廣泛討論,同時「賦權」玩家,促使次文化族群自發性採取實際行動來爭取權益。
前美國海軍醫務隊醫生Robert Schloss博士於2007年玩了《模擬市民》遊戲後,與他的上級長官公開出櫃。2000年發行的《模擬市民》系列遊戲是首個允許同性角色發生性關係的電玩遊戲之一。
Durkee透過《模擬市民》設計出她的第一個跨性別角色。(Credit Mike Bellem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與此同時,美軍正在推行「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該政策禁止軍隊中的同性戀與雙性戀成員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正因如此,Schloss博士僅能在《模擬市民》遊戲中找到宣洩自我認同的出路,還因此創造了四個男性角色,包括一對同居在虛擬房屋的同志情侶。
Schloss博士表示:「當我玩愈多《模擬市民》、在這個現實生活的替代空間中體驗到愈多可能性,我便愈來愈想在現實生活中實踐真實的自我。」Schloss博士現年41歲,自海軍醫務隊退役後,目前在紐約醫院擔任臨床放射學助理教授。
另有其他遊戲也跟進了《模擬市民》立下的多元性向典範,例如,《異塵餘生 2》(Fallout 2)和《神鬼寓言》(Fable)中皆有同性婚姻的情節;BioWare發行的角色扮演遊戲《質量效應》(Mass Effect)和《闇龍紀元》(Dragen Age)也相繼推出LGBT角色;PlayStation 3在2013年發行的動作冒險遊戲《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中的主角亦是青少年男同志。
美商藝電旗下子公司明訓(Maxis)副總裁Rachel Franklin表示:「對我們來說,賦權遊戲玩家去表達自我、說出更開闊的故事,是很重要的事。」
現年28歲、居住於倫敦的Justin Mahboubian-Jones表示,他發現是《模擬市民》系列遊戲幫助他在2004年勇敢出櫃。他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自我認定為同性戀者,多年來卻沒有勇氣向信仰虔誠的父母表白。
當年,他還是《星際大戰絕地武士:絕地學院》(Star Wars Jedi Knight:Jedi Academy)的死忠玩家,該遊戲有線上多重玩家模式,讓玩家能夠打造專屬的「化身」(avatar),並與世界各地的玩家互動、形成多元社群。Mahboubian-Jones當年就透過這個遊戲與其他男同性戀者交談。
他說:「能夠與其他男同性戀交談,稍稍紓解了我內在的壓力,也讓我開始為自己的男同志身分感到自在許多。」
專攻網路互動如何影響人們線下生活態度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Jesse Fox發現,「化身」對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有極大影響。在其2009到2013年的研究中,發現相較於大眾臉的「化身」,受測者對於模擬自身真實長相的「化身」更有反應。
此項發現與2007年推出的概念「海神效應」(the Proteus Effect)有關,「海神效應」指出,無論在虛擬或實體環境中,一個人「化身」的外貌對於其行為具莫大影響。此外,某研究指出,受測者若在虛擬世界中被分配到較具魅力的「化身」,會傾向在現實生活中展現較多自信以及與他人間的親密感。
Fox表示:「此項研究告訴我們『化身』會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使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實踐和測試我們特定的行為。」
Durkee表示,這種情形在她身上也能獲得印證。她從2001年開始玩《模擬市民》,從中發現透過自己創造出來的角色生活是很自在的一件事。
她說:「當我還小時,我總是透過女性角色玩各種遊戲。如果我從小就能開始接觸正面再現的跨性別族群形象,我無法想像我的人生會有多麼不同。」
作者:Laura Parker
編譯: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