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義影展於10月6日政大藝文中心放映《河北台北》紀錄片,並進行頒獎儀式。在40部參賽作品中,挑選出18部入圍作品,影像型式橫跨紀錄片、劇情長片以及動畫片。最後由李念修導演的《河北台北》及李惠仁的《蘋果的滋味》兩部紀錄片獲得第六屆社會公義電影獎。
《河北台北》敘述李念修的父親老李,在動亂時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六十年,卻再也沒有回去過故鄉河北。他記憶中的家鄉殘敗破碎,家人在逃亡中一一過世,為了討一口飯吃,老李甚至曾出家,寄宿在寺廟之下。李念修在拍攝父親的口述訪談及生活畫面之外,也實際走訪中國,記錄下老李口中寺廟及村落的變動。
李念修小時候便與父親分居,因此與父親間存在著陌生感。她說:「對於父親講得很多事情,我其實是一直用存疑的態度去看待,我覺得他一直在騙人、他講得太誇張了。」她在拍攝《河北台北》時,選擇將自己的身分抽離,並不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她同時也抽去背景音樂中,渲染力較強的小提琴聲,轉而以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呈現。整部片以半詼諧的視角窺看老李的一生,更帶出老榮民背後,國共戰爭的沉痛歷史。
老李口中的經歷,與過去李念修在學校所讀到的歷史截然不同,但當李念修拍攝紀錄片而踏上了中國後,觸眼所及的荒涼,比起老李口中的殘破其實相去不遠;當地人對於歷史的認知也與台灣完全不一樣。李念修說:「我到我爸說的那些地方之後,我才真的很震撼。」她因而理解到過去所認知的歷史,是從台灣的政治觀出發,但到了中國之後,卻能夠看見另一個視角下的想法,同一段歷史,披覆著完全不一樣的詮釋。也在拍攝紀錄片之後,李念修與父親的距離因而逐漸靠近。
李惠仁導演發表得獎感言。
李惠仁所拍攝的《蘋果的滋味》則紀錄下壹傳媒來台後,在台灣媒體圈引起的腥羶色問題,與其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商機。李惠仁專訪了黎智英,從黎智英的角度反看台灣煤體這十幾年來的紊亂,《蘋果日報》及《壹週刊》從香港移植而來,在媒體聲生態中攪動了台灣、香港、中國三方。李惠仁以俐落的敘事節奏,敘述2000年以來新聞產業的變動,也引出背後的倫理道德議題。
李惠仁分享長期拍攝《蘋果的滋味》後的想法,他說:「很多人問我,你覺得黎智英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厲害商人,他很會販賣新聞。」當社會上,將媒體亂象的矛頭指向黎智英時,李惠仁卻看見了其中的端倪。
在《蘋果日報》中,除了刊登屍體、裸體外,它也踢爆許多政治黑幕,目的是增加高知識份子的客源,以便拉攬精品廣告。黎智英集團底下的記者,不需受到業配新聞的困擾,而是給予記者完全自由發揮的空間;整個集團的運作,在商業的操作下,同時滿足了企業、記者與讀者三方的需求。然而,這部片並不是要去定奪《壹傳媒》在台灣的好壞,而是透過黎智英在台灣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映照出台灣其他的媒體,以及一直影響台灣媒體背後的因素。
陳儒修(左一)與李念修(左二)、李惠仁(左三)於頒獎後,討論兩部片的創作經驗。
評審主席陳儒修指出,一部片子得獎的關鍵在於「特殊性」,端看導演能否從特別的角度,去詮釋台灣的各種社會狀況。陳儒修肯定李念修長期影像紀錄下的成果,他認為《河北台北》這部片不只是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反映出中國五十年整個民族的歷史;濃縮在一個小人物身上的境遇,可以窺見後冷戰時期,兩岸之間的糾結情懷,「她講得好輕鬆,但背後映照出了很沉重的議題。」
反觀《蘋果的滋味》則反映出台灣當代的現況,不像《河北台北》用宏觀的角度觀看過去的歷史,而是聚焦在媒體的領域,讓觀眾看見擾動台灣現今社會最關鍵的部分。陳儒修認為:「這兩部影片在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對台灣社會影響非常深。」
李念修(左一)與李惠仁(左二)於映後座談會,回應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