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輝:調查報導更需要經營階層的支持
調查報導獎得獎結果如下,平面類報導者《「看見高雄土地傷痕」調查報導》,電視類大愛電視台《混凝土大問題》。頒獎者劉蕙苓點出美國和台灣對調查報導重視的差異,台灣的團隊資源非常少,因此每一個評審對入圍作品都很感動與敬佩。林元輝認為,「調查報導這個文類就是要有心力、時間還要花錢,這東西當然是要經營階層的支持,還需要老闆的支持」。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調查報導》得獎者中正是林元輝老師的學生,林元輝感性提到,「如果每個老師都可以在入選得獎名單裡看到自己的學生,那是心裡頭最高興的事情。從這個文類的入選到得獎,看到很多當年自己的學生還在撐,就讓我覺得這個行業總算還能夠活下去」。何榮幸得獎致詞,「我們這次的作品,有非常多創新多媒體的作品,這是報導者非常多不到三十歲的同事,工程師、資料新聞學的記者、美術設計、攝影、社群編輯等,每一個題目都用多媒體發想,多媒體協作的方式,嘗試說不一樣的故事」。《混凝土大問題》長時間深入採訪,透過科學論證發現受污染與違法材料,報導內容紮實深刻,得到輿論與政府關注。
人民的千里眼順風耳:「平面類新聞評論導獎」
平面類新聞評論導獎得主,經濟日報林宏文《產業轉型再造新思維》,頒獎人林淇瀁認為,「主筆的工作就是做人民的耳朵,我們的千里眼跟順風耳,是土地的良心,傳達我們的想法。我們見證年代,扮演有權利人的角色」,林宏文表示,「會選擇轉型升級的題目,因為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影響很大。轉型升級牽涉大家的競爭力。台灣最大的問題不是分配是成長」。
堅持用母語發聲:「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得獎者-客家電視台《暗夜新聞》團隊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得主,客家電視台余遠炫《暗夜新聞》。余遠炫客語致詞,「你說的好像有點重要,但我聽不太進去,但我如果你夠強大,人們也不得不聽進去」,余遠炫點出客語所遇到的瓶頸,雖然如此,只要堅持下去,有一天一定會被看見。
頒獎人高人傑:「如果每天看到的新聞,都跟送到卓新獎的一樣,那還有什麼問題?」即使環境在惡劣,仍有許多記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不懈,堅持做好的新聞,如同今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馮建三文章所言:「環境艱難,多少英雄在戰場」,十五屆卓越新聞獎,代表十五年頭仍有許多戰士在戰場奮鬥不懈,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英雄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