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18日舉行,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頒獎時提到,「我們管理階層是可以銷售的起精品店,但我們線上記者是沒有能力,其實我們台灣社會什麼精品都有,從房子的精品到車子的精品等,我們就是沒有新聞的精品,大部份都是地攤貨」,林元輝呼籲管理階層不要只為了營利,而是該思考如何永續經營媒體。


 
  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林東泰也認為,媒體管理階層應該支持記者,負起媒體責任。林東泰點出美國大選中主流媒體失靈的問題,而台灣也不例外。林東泰更引用評審團主席郭力昕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美國得了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可以成為其專業領域的重要資產,但是台灣得卓新獎的記者,卻只能流離失所。


 
機器取代不了的「專題新聞獎」


 
  專題新聞獎得獎結果如下,平面類為聯合報《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廣播類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台《海岸最前線--海洋保育系列報導》,以及電視類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呼吸的石版屋、重返榮耀、KAPALIWA真正人住的部落)》。


 

 張錦華:寫稿機器人取代不了專題新聞的報導


 
  台大新聞學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提到,「現在有機器人會寫稿,但是專題新聞報導機器人絕對取代不了」。《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深入剖析台灣老化現象,實際訪談三十多位人瑞,探究老人產業開發與政府政策。得獎者魏忻忻致詞表示,「當了二十年醫療線的記者,但留在線上的老兵不多,現在和很多年輕同事一起跑新聞,他們遇到很多瓶頸,謝謝卓新獎給年輕同事鼓勵」。


 
在廣播天空下持續飛翔


 
  隨著科技的發展,廣播漸漸式微,廣播電台仍願意堅持做專題新聞真的很辛苦,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回憶自己童年,「那時候書很少,但廣播挨家挨戶都有,廣播電視台就是他最好的朋友」。《海岸最前線--海洋保育系列報導》得主陳彥臻,因為自己來自澎湖,所以特別關注海洋生態議題,並自己成立機構,希望大家可以重視海洋教育。陳彥臻提到,「在數位匯流的新媒體之下,廣播變老了,我們也更寂寞了。可是有卓新獎對傳統媒體的鼓勵,相信讓廣播人可以持續在廣播的天空,堅持我們的理想,也讓我們持續關心我們的海洋」。


 
上山下海堅持不放棄的原民精神 


 
  《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呼吸的石版屋、重返榮耀、KAPALIWA真正人住的部落)》探討原住民石版屋聚落的保存與困境,透過探訪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的過程,深入思考原住民文化、傳統、族群、世代等各種議題。報導團隊親自走訪部落,看見部落如何共同守護石版屋,開創民間保存文化資產的方向。
 


  得獎者高有智致詞提到,「感謝卓越新聞獎長期關注非主流的團體,我們才有機會站在這裡。原住民電視台比其他電視台更辛苦,因為我們的部落比別人更遠。我們走的路更遠,很多路都斷了,我們是跟著族人獵人、走到河谷,爬到山壁,可是我們一直不放棄。我們相信保存石版屋的議題,不只是原住民的議題,而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方向,考驗政府對保存文化資產的決心跟方向」。

 

 高有智在得獎感言中也呼籲原民台董事要重視勞工權益

 

 

  高有智更特別向原民台新上任的董事強調,「重視勞工權益,『捍衛』以及『尊重』原住民新聞電視台的獨自自主性,因為這樣的獨立自主性,才能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去追求更多的報導。我相信記者日常生活是一種堅持,我們去報導沒有被聽見的聲音,去關懷沒有被看見的人們。只要我們不放棄報導,記者就永遠存在。只要記者存在我們就有力量,我們就可以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