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105學年度上學期以「亞洲鏡像‧移動世代--政大人的國際視角」為主軸,分別推出展覽、表演、影展及工作坊。入圍2016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海的彼端》也在影展中放映,並邀請 出席映後座談。
 


  《海的彼端》講述了「八重山台灣人」的故事,以玉木家族三代人為主軸,刻畫被歷史遺忘的邊陲島嶼及他們的流離認同。


 
  「八重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日本沖繩縣內最靠近台灣的一連串島嶼名稱。最大的石垣島距離宜蘭不到五十公里,比釣魚台、金門更靠近台灣。


 
  1930年代,因「八重山農業開墾政策」徵召,60多戶人家、300多位台灣農民,坐船遠渡八重山,前往300公里外的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等邊陲地帶開疆拓土求生存。


 
  二戰後,台灣不再屬於日本,八重山台灣人遭遇身分問題。日本政府要求他們回台取得不具中華民國國籍證明,否則不予以日本籍。然台灣政府不願證明,他們又無法取得中華民國護照,因而長期處境艱難,不僅就業要掩藏身分,更遭受無端的歧視與霸凌。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台日斷交,台灣政府終於發給八重山台灣人不具中華民國國籍證明,於此,他們很想否定台灣人的身分,卻無法阻斷台灣人的血脈代代流傳。


 
  畢業於政大廣電系的黃胤毓,在大學期間選修民族系的課程而接觸了不少民族誌影片,對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製作紀錄片很感興趣,並且初次聽聞八重山台灣人的故事。
 


  2013年留學日本時他終於抵達耳聞多年的沖繩縣,發展出『狂山之海』紀錄片三部曲計畫,首部曲《海的彼端》,二部曲為西表島礦工移民故事,三部曲講述第三代移民舞龍舞獅的文化傳承。


  
  2014年他開始大規模調查、訪談八重山台灣移民社群,從石垣島、西表島到宮古島、沖繩本島,以及日本本土與台灣各城市,訪談人數超過150人,前後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最後選擇家族興盛的玉木家為拍攝主角。從第一代的玉木阿嬤到第三代的玉木慎吾,性格分明,世代差異清晰,黃胤毓說:「阿嬤說話直來直往,個性倔強又兇悍,操著古老口音的台語及沖繩腔的日文,別人聽不懂時還會『噹人』。」
 


  高齡88歲的玉木阿嬤,去年初春在兒孫的陪伴下重抵台灣,回到老家埔里、日月潭,與彰化的親生弟弟一家人等久別長敘。走過80年歷史洪流,家族再重聚,血緣切不斷,親情依舊在。


 
  黃胤毓描述了一段令工作團隊感動的情景:台灣人遇到不知如何表達情感與祝福時,就是塞紅包。面對遠道而來的親人,在短暫相聚後又要道別,除了煮一頓「澎湃」的家鄉菜招待,臨別時總想送上一點心意,然而阿嬤說什麼也不肯收,雙方互相拉扯、你迎我拒了好一會兒。

 
  黃胤毓表示,為了讓攝影師專心拍攝,當時其他工作人員都退到外面,是在剪接時看到這段,「真是太台灣了!很真誠、很單純,又很感動。」相較之下,已經不再有族群認同問題的第三代子孫玉木慎吾則完全無法體會台灣人的這份情感,只覺得阿嬤很倔強,甚至有些無禮。

 
  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慎吾跟著阿嬤找尋當年家族的親戚與所在地,而在看完全片後再次來到台灣,慎吾表示自己特別想去蘇澳親眼看看阿嬤口中所說當年偷渡的港口。這段曲折迷離的身世、漂洋過海的思念、被遺忘許久的八重山台灣人足跡,隨著黃胤毓的鏡頭,持續脈動。


 
  藝文中心主任侯雲舒表示,身處國際交流頻繁且迅速的時代,勢必面臨更多的挑戰。「我們所面對的不在只是侷限在臺灣,而是整個世界,在這樣的時代中,如何放眼國際,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事情。」她期盼藉由藝文中心系列節目活動,讓每位參與者在緊湊的生活中有個遁逃的空間,同時培養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