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研究與實踐》論壇第三場「中國市場的誘惑與挑戰」,主持人NCC委員陳憶寧,與談人則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簡妙如、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蕭宏祺,以及來自業界的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銘。

 

 

   一開始馮建三就感嘆,臺灣沒有建立影視產業,以至於人才外移;臺灣電視頻道多且零散,不像香港有TVBS做為領頭羊,因此造成臺灣目前影視亂象。在這場論壇中,與談人透過細究臺灣影視環境各領域的發展與困境,從電影、音樂以及OTT三個方面來看臺灣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關係。


 
商機無限的演唱會


 
  根據簡妙如對流行音樂的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較其他影視產品前景樂觀。中國近幾年非常流行舉辦巡迴演唱會、音樂節、選秀節目等,臺灣藝人都能在這波熱潮搶得商機;以演唱會為例,五月天在北京鳥巢舉辦的演唱會,中國的票價是臺灣票價的三倍,仍瞬間搶購一空。中國場館容納人數也很驚人,台北小巨蛋最多能容納一萬五千人,高雄場館最多四萬人,但鳥巢能涵蓋近三十萬人。


 
  除此之外,中國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更是增加演唱會的需求,光是全中國的巡迴演唱會,收益就非常驚人,以此看出中國的利誘何其可觀。而不只演唱會,臺灣的音樂節在中國也非常歡迎,如「簡單生活節」幾乎年年在中國舉辦,因為「簡單生活節」帶有臺灣獨特的生活味道,有著臺灣的「小清新」以及「小確幸」,因此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中國近年流行的音樂節目,也同樣能夠看到臺灣藝人的身影。


 
中國音樂市場的陷阱


 
  臺灣音樂在中國看似商機無限,但卻有許多隱形的陷阱。第一點中國市場只接受已經紅的藝人,年輕藝人幾乎沒有舞台;相反地,中國的歌手卻不斷崛起,不久臺灣歌手的競爭力可能逐漸下滑。


 
  第二點中國的市場結構並不透明,所以很難估計成本與收益;如在中國舉辦演唱會的費用高昂,不只場館的費用,還有許多「公關票」的成本需自行吸收。

 

  第三點中國的審批制度,音樂的詞曲、演場會都需要接受中國審批。往往因為審批不過,活動被禁止,付出的成本時常索賠無門。

 
中國影城需求倍增,帶動電影商機


 
  蕭宏祺深入剖析兩岸電影的現況,他認為在電影方面,中國市場的誘惑來自需求不斷擴大的映演業。中國二三線城市發展,帶動影城的需求提升,使得中國不斷在興建影城,美商在中國也一直投資影城事業;此一需求帶動電影票房上升,以電影《美人魚》為例,在中國創下二十億的票房收入,且《美人魚》並不是個案,未來要刷新這個紀錄的電影,決非難事。
 


臺灣電影的定位?


 
  中國的院線制度考驗臺灣電影的存亡,在中國沒辦法立即有好的票房,那就可能會快速擠下檔期;使得有些需要口碑行銷的電影,在口碑還沒出來時,電影就已經下檔。這樣的機制下,我們該思考臺灣電影的定位如何?該如何建立我們的電影品牌。以韓國為例,他們選擇走好萊塢的方向,讓很多人去美國學電影,所以韓國電影走向大製作、大明星。日本選擇發展自己的國族電影,發展自己文化的特色。泰國以鬼片聞名,而臺灣卻一直很欠缺屬於自己的電影公式。我們該去思考如何找出臺灣自己的故事,才不至於被市場淘汰。


 
  以電影《花漾》為例,《花漾》拿到文化部的補助,但卻票房不慎理想,除了是臺灣太久沒有拍古裝劇,所以服裝造型都有許多進步空間之外;深究背後的原因,仍是臺灣沒有自己的電影產業。蕭宏祺教授呼籲政府,不要各類型的電影都扶植,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電影類型,發展自己的產業鏈。


 
年輕寵兒OTT(Over The Top)的興起


 
  陳憶寧認為,「我對OTT有很大的期待,OTT可能能夠打敗媒體壟斷。」,OTT的出現可以打破現有制度的規則。


 
  愛奇藝副總裁楊鳴以電影《美人魚》為例,在中國創下票房佳績,但在臺灣因抽不到籤,所以無法在臺灣院線上映;可是卻給了愛奇藝一次機會,愛奇藝買下《美人魚》獨家授權。OTT的出現,讓臺灣觀眾可以看到被限制的內容。


 
  在中國,一部電影要在院線播出,需要很高的門檻,很多發行的管道受到國家控制,且還需負擔高昂的宣傳費用,造成多數小製作的電影無法負荷這類成本;所以這些電影就可能選擇愛奇藝這類的平台上映,因此就出現了「網路大電影」,讓小成本的電影,可以在OTT被看見。解決了電影過剩的問題。


 
  OTT在臺灣卻因盜版猖獗受到很多的影響,楊鳴認為中國影視產業爆發的關鍵因素在於「嚴打盜版」;以韓劇《藍色大海傳說》為例,愛奇藝獨家取得授權,但是關鍵字搜尋《藍色大海傳說》,前二十名都不是愛奇藝。若臺灣政府不正視盜版的問題,影視產業的產值不會上升。


 
  陳憶寧也透露,Netflix認為要在一個地方深耕,要有當地的內容,因此有意與臺灣媒體合作;以此鼓勵臺灣本地內容,繼續發展好的內容,不怕沒有機會。


 
臺灣該如何面對中國市場


 
  對於該如何面對中國市場,陳憶寧以教授身分自我勉勵,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教學生製作內容,更應該教學生如何面對市場,瞭解市場。


 
  商台玉則提醒,研究中國的市場,一定不可以忽略中國的政策,中國的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很大,如禁韓令、禁外令、一劇二星等。以一劇二星策略為例,本來一部電視劇出來可以在四個衛星電視台播映,後來為了鼓勵國內市場,改成只能在兩個衛星電視台播出,但是沒有劇組可以拍攝,所以這個政策出來後半年,真人秀、實境秀風起雲湧的出現,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政策絕對不能小看。


 
  蕭宏祺認為臺灣不要當奇異鳥,把自己的手腳都砍掉,最後四不像,根本不是自己。最後還是「做自己」,不要一昧迎合市場。簡妙如也建議,我們應當持續關注中國市場,但只有繼續做自己的音樂,才能夠在中國佔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