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基金會於10月22日華山文創園區,邀請曾任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總監兼總編輯的李文,以「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為題,談論媒體生態與轉變,吸引各界媒體人與各大學傳播科系教授等,前來參與盛會。
面對不斷轉變的潮流,BBC也在變與不變之間迎合時代。過去被稱為「Old Lady」的BBC,主要觀眾群為老一代的長輩,因此BBC為了拓展年輕市場,重新設計節目並創立網路平台,透過再次包裝內容、濃縮出節目中的精華片段,獲得年輕人的青睞。此外,BBC也在網路平台上推出紀錄片《虛擬革命》,透過與訂閱用戶討論的互動過程,共同製作出一系列節目,探討資訊時代對全球造成的影響,建立起了另類的網路平台互動模式。
BBC在創新上更是不遺餘力,2012年倫敦奧運BBC首度以24台HD頻道,同時於電視、手機等各平台直播所有賽事,主打「你不會錯過任何一刻」吸引全球觀眾收看,試圖從不同管道吸納更廣泛的受眾市場。然而,李文也強調,這一切都是根基於公共媒體「提供訊息、教育民眾、給予娛樂(To inform, to educate, to entertain.)」的宗旨之下。
新媒體《報導者》創立人張鐵志也於現場,針對如何創新一事提出更進一步的詢問。李文解釋:「BBC鼓勵所有製作人員去嘗試。」這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必須有接受失敗的包容度,並能夠在失敗中學習。「我每天都會問員工,今天的節目有那裡不一樣。」透過反覆訓練創意思考,並且帶著即使失敗也不阻撓繼續嘗試的勇氣,李文相信,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定能找到獨特的想法。
網路時代,許多媒體面臨轉型,開始在不同媒介中伸出觸角碰觸不同領域的受眾。但李文指出,轉型並非只是將媒體搬上另一個平台,更重要的是從管理人、組織架構著手,重新培育人員的思考及技術需求,並且再次定位目標閱聽眾。此外,BBC也利用平台製造機會讓大家辯論,例如針對脫歐議題,BBC讓民眾在看完新聞或短片後,給予公眾理性的討論空間,並嚴格禁止歧視、毀謗等字眼出現在互動平台上。
轉身面對台灣的媒體現況,李文則提出五大點:忽視國際、名嘴當道、社群發達、公媒弱勢及缺乏創新。李文指出,許多台灣民眾認為國際之事離自己較遙遠,因此他認為媒體需將國際新聞做出與當地觀眾的相關性,找出國際事件牽動台灣的關鍵之處,或提出過去台灣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作為借鏡。
李文舉2016年總統大選為例,他認為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將新聞推至國際,但台灣媒體在處理這則新聞時,卻沒有跳脫本土的視野,除了狹隘的從藍綠之爭看待事件,更以名嘴撐場而失去了國際新聞的宏觀性。李文表示:「台灣需要名嘴,但是不能光是靠名嘴,也應該加上客觀的報導及深入的分析。」
在社群網絡發達的台灣,媒體也急欲搶社群平台中的市場,因此在網路上大量轉發資訊,卻缺少了過濾及查證的功夫。李文說:「媒體應該利用社群平台,而非變成社群平台。」在資訊混亂的網路中,媒體應扮演確認資訊的角色,經過查驗與分析資訊後,提供完整且具公信力的新聞給閱聽眾。
相較於英國BBC擁有雄厚資金與不受政經干涉的背景,台灣的公共媒體則處於弱勢。除了財政資源匱乏及市場佔有率低外,李文認為台灣的公共媒體仍無法擺脫政治的影響,定位上的不清是打擊公共媒體最大的因素。
全球媒體同樣都面臨了轉型的考驗,李文表示,BBC未來也將面臨電視銳減,導致財政收入減少的困境。但他們藉由推出iPlayer及創新節目等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力求在網路浮動的世界裡站住腳、找出獨特的媒體定位,並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新聞。
BBC的地位受皇室憲章保障,資金主要來源來自公眾繳交的電視執照費,因其獨特性,造就它成為媒體龍頭的最大原因。「我們的責任是和英國公眾交朋友。」李文指出,BBC秉持編輯獨立原則,保持公正客觀的角度,不受政治及商業干涉,提供英國公眾更完整的新聞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