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的Siddharth Varadarajan,The Wire的創辦編輯,表示他不會屈服於政府的壓力。(照片來源自Vivek Singh)

 
  這樣的模式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批印度報紙由受人尊敬的印刷報紙商所領導,第一個私人電視頻道是由一群年輕的土耳其廣播人所創立的。然而,第一代獨立的數位新聞網站卻正在被傳統記者引導,他們大多來自中年層,幾乎都是男性,而他們完全不熟悉他們所引導的新媒體的型態。
 
  這類記者的學習曲線是陡峭難走的,即使是一個年輕的創始人,如32歲的Dhanya Rajendran,他在2014年創辦了The News Minute,一個以南印度為中心的新聞網站,企圖尋找一個能替代電視新聞的幻想產物。Rajendran自嘲的幽默說:「我沒有任何關於架設一個網站的知識。我甚至不知道服務器是什麼。」並承認:「像我們這樣的人仍然停留在電視和印刷品之間的模糊領域。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楚數位新聞的讀者觀眾的想法及需求。但是我們勇於嘗試,有時候,我們做影片或是數據圖表,但只是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一直在思考與數位化相關的內容。」
 
  這種傳統思維存在的好處是,數位媒體現在是成熟記者的立基之處,他們更重視新聞的可信度,遠超過著重於新聞的點擊率及創造能經常獲獎的新聞。他們還堅定地且具有批判性的嚴厲批評政府不當的公眾性,並越來越能夠此制約那些更加獨行的出版物。八月份,一個受人尊敬的印度新聞週報《Outlook》,無恥地禁止其編輯出版有關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的封面故事,這報導表示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屬於右翼印度教組織的成員,而這個組織是執政黨Bharatiya Janata黨的文化武器,透過販運部落的孩子至黨內,並將他們培養成「好印度教徒」。Varadarajan表示,獨立的網站提供了這種錯誤的自我審查模式的避風港。「那我可以說,我有一定程度的保證,這樣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在The Wire。」
 
  然而,數位化也為全球傳統的記者帶來了不適,新聞不再是他們所熟悉的。Scroll的編輯Fernandes在他的新聞編輯部禁止了「內容」一詞,他說:「我們並不是在做新聞內容,我們深信我們是在做新聞,這新聞不是為了消費者而做,而是為了讀者。」「讀者」一詞,背叛了印刷品的中心意義,而這也是Fernandes努力提高這類媒體的「可信度」,因為這類媒體傳統在受監察時,常被認為是「較不可靠的」。然而,網絡媒體最初的本質,會使傳統的編輯難以抓住這種以讀者為驅動力的媒體的喜好,而這樣的經驗與成為「好的新聞媒體」所相對立。
 
  而這樣的內部衝突在由Omidyar Network在孟買所舉辦的八月會議上是顯而易見的,出席會議的還有蓋茨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的代表和獨立及公共精神媒體基金會(Independent and Public Spirited Media Foundation)的代表,後者是一個首屈一指的印度基金會,主要由印度科技業內的億萬富翁們資助,基金會支持媒體創業公司,而我裡頭擔任顧問,目標是讓他們的數位媒體贊助人討論及分享經驗,但其中一個對話很快就變的激動且炙熱,一位創辦人宣稱:「我不會讓群眾決定我的編輯政策。」其中一個年輕的與會者這樣的術語描述了這場辯論:「執政的情感影響了是我們需要保護的新聞內容」,其中「內容」是簡化從AB雙選項中測試新聞標題,和使用數據來指導編輯決策的所有內容,藉以擁抱科技所帶來的益處。而這不僅僅是形式上,但卻是數位新聞的真正本質。

 


諷刺自我審查制度

在1950年,一個左派的週報因為批評Jawaharlal Nehru政府的政策而被禁止。一年以後,Nehru政府加入印度憲法的第一修正案,對抗自由言論的濫用和「考量國家的安全利益,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有規律的政府,正直且有道德的形象。」在1963年,第十六修正案,名為「印度的國家主權與正義」,這更加限制了媒體的自由。當印度政府以緊急為理由,在1975年強加設立新聞自我審查制度,《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印度最大銷售量的英文日報,發表了關於「民主」的訃聞,致摯愛T. Ruth的丈夫,L.I. Bertie的父親,信念,希望及正義的兄弟。
-Sandip Roy


 

  雖然近幾個月來對影片和廣播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但這仍就被延伸至當前眾多的獨立新聞網站,並描述這媒體接近破壞性的存在。「我認為問題在於獨立媒體的定義,即:『我們正在做的是在公司的新聞編輯室發生的事,但這裡能有更好的人做這些事。』」Durga Raghunath,《第一支柱(Firstpost)》的創辦人和前《網路18(Network 18)》數位媒體的執行長認為:「這不是你可以用金錢買來的辯論。」並表示大多數的獨立的新聞網站很重視其創辦人的聲譽,而不是他們的新奇新鮮的想法:「我甚至不知道這裡有任何新鮮新奇的事。」
 
  她的觀點毫無疑問地感覺不到數位新聞網站的目標。作為《The Wire》的創辦人,Varadarajan快速的指出,編輯的新聞品質和其誠信仍確實有其價值,不論其傳遞的媒介。然而,他們並不能保證在這能讓他們在不斷變化的有線數位媒體市場上繼續生存。

  目前在印度的數位新聞網站,有非常類似於美國第一個網路媒體公司創業並開始大量擴散的形式。負責印刷的退伍軍人David Talbot和Michael Kinsley開始投資那些有大成功的媒體公司,但Salon和Slate在網路媒體處於嬰兒期,及大媒體尚未開始開發數位媒體這一塊時,就開始創建網路媒體公司,這是他們印度同行所沒擁有的奢侈品。今天的網路世界是全球性的,令人吃驚的複雜,並提供無限的多重性。隨著民眾的消費從電腦桌面到移動手機的迅速發展,大規模預算及大型媒體公司透過創新的新聞和娛樂產品,還有敏捷的回覆新競爭對手的手段來吸引他們的核心觀眾;而這對於The Wire或Scroll維持這樣的競爭能力能維持其競爭力或更加成長是有挑戰性的,如果印度要有其本土公司如Politico或Vox相同的成長大型的獨立新聞網站和高影響力要足以改變媒體現況我們將需要更多的創新,靈活敏捷性,還有不可或缺的金錢投資。
 

———-
作者:Lakshmi Chaudhry
編譯:孔詩年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special_report/india_digital_revolution_startups_scoopwhoop_wire_tim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