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的新聞 至2021年,20-35歲的印度人世代將佔總人口的64%。SCOOPWHOOP將成為他們新聞的來源。(照片來源自Vivek Singh)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政治和商業壓力,反而變得更難以在民主化下立足。一些顯赫的商業組織經常透過撤銷廣告來影響報紙的生存及營運。新聞媒體的所有人經常透過不同方法來影響新聞編輯室的營運,以促成公司裡的編輯能為他們的商業或政治利益來服務。寬鬆的文字誹謗法允許公司提出各種不同的訴訟,來抹黑並排除那些不依照這主流文化營運的出版品;一個強大的政治家要使一個不受管束的編輯離開並不是那麼的難。
「政府已經知道,不需要跟新聞編輯溝通來控制媒體,你只要跟公司的所有權人談話就可以;通常那個傢伙很容易說服,且易被控制。你可以強制執行徵稅,以及一些其他強而有力的影響來使他聽命於你。」印度一家商業報紙的領頭羊《商業標準(Business Standard)》的主席T.N. Ninan說:「我們在某些模糊被限制的邊界內仍有自由,但如果想去踩這邊界的線的話,可能無法保證絕對安全;這個政府系統會以一些你所無法預期的形式出現來脅迫你,而你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這也不能否認印度媒體從未在成為一個勇敢且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此事上無所貢獻,然而,印度的自由媒體,並不存在於現有的規範底下;這自由媒體僅存在於那些特別堅韌的編輯上,或是公司所有權人曾在這歷史中的某些時間有這樣的信念,指引公司成為自由媒體,自由市場可能已經改變了媒體的樣貌和具有其最大影響力的參與者的命運。但是在印度的新聞編輯室,這樣尋常的日常業務仍然是不可預測的。
在這種背景下,數位時代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影響力,目前印度有六億八千四百萬獨手機用戶,其中有超過三億七千萬人透過手機使用網路;根據最新的《網路趨勢(Internet Trends)》的報告,印度是全球網路中的孤星,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網路用戶平均增長率為7%到9%的時候,印度的增長率達到驚人的40%,這樣超大網路普及率和規模的機會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樣的機會展現其由一般公民推動而創造一個真正民主自由媒體的潛力,甚至是在印度最遙遠的地方。這現象標誌著印度新聞歷史上的第三個關鍵時刻,將與1947年後殖民地新聞的誕生和九零年代末的公司媒體的興起一樣具有變革性的關鍵時期。
但是怎麼形塑這樣的變革?當我們看到美國式干預的經驗,傳統媒體的美德將被一個更有靈活性的新媒體超越嗎?在這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中,數位時代最終將產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獨立媒體嗎?還是新聞業仍然會被幾個企業巨頭壟斷,帝國主義將吞噬幾乎整個新媒體的視界,只留下那些小又不具影響的網站來企圖賺取一些邊際利潤?這最終是真正的自由,還是是在擁有更多選擇情況下的錯覺?
在我尋找答案之際,我與那些強大的媒體大亨,新興的創業家,受過專業培訓的大城市編輯或者幾乎沒有文化素養的公民記者,動畫技術人員進行演算法討論,和少數意見的老兵抱怨政府的暴政的對話。在那個成千上萬不同意見及聲音,被壓迫於權力之下,在考慮媒體曝光渠道和利益背後更普遍的難題是:什麼是「新聞媒體?」誰受益?而最迫切的是,誰會對新聞媒體付費呢?
傳統新聞造成難民的「難民」所建立的新媒體
Siddharth Varadarajan有著灰白的鬍子,以及標準書呆子的口音,穿著前印度總理兼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尼赫魯型的外套和一副專業的眼鏡。他是印度德里傑出的知識份子,他的形象並不像是數位媒體新創公司《The Wire》的創始人,而在他被辭退做為《印度教(The Hindu)》雜誌的編輯後,他開始了創辦《The Wire》的冒險。《印度教(The Hindu)》是一個長達138年,位於印度南部城市金奈的英文報紙,他離開這間身為印度高端編輯出版社的原因是總理莫迪(Modi)上台掌權,因為這一些傳統的出版社為了確保他們的營運生存,旗下高階的編輯均需要按照新的協議中的要求來執行。 (根據辭退他的人的說詞,Varadarajan離開的原因之一是他有反莫迪(Modi)的偏見。)當一個身為領頭羊的雜誌集團的工作因為這樣的原因取消其工作機會時,Varadarajan描述幫助草創一個新聞意見網站《The Wire》,是一個「盲目的冒險」。
Varadarajan是印度多數的「傳統難民」之一,這些所謂的「傳統難民」,他們正在逃離印刷品和電視新聞室中的限制,去尋求在這勇敢、創新的數位時代中編輯的自由;他們主導著印度大多數領先的獨立媒體網站的管理,其中最成功的是Scroll.in,由Naresh Fernandes,Time Out India的前編輯管理,其他則包括Newslaundry,一個由來自印刷和電視業的「難民」創辦的新聞雜誌,以及India Spend的編輯,曾在過去任職報紙編輯。
一位具有聲望的老記者表示,永遠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透過召集資源,來成就一個便宜的成本。在這數位時代中,創辦一份報紙或一個電視頻道,來保證其能更有吸引力或是有更高的曝光度。 Fernandes表示:「我們正在利用這個國家的傳統新聞的資源。」「我們這些傳統新聞如同活化石,這些新聞媒體從三十年前創辦,這些是奠立我們報導的新聞價值觀,也是這些我們透過新聞媒體來回報的價值觀。」
———-
作者:Lakshmi Chaudhry
編譯:孔詩年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special_report/india_digital_revolution_startups_scoopwhoop_wire_tim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