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新時代
1998年,印度政府放棄對網路服務的掌控,允許私人的公司建立其網站的建設。NDTV,印度第一個24小時的新聞頻道,設立了相對應支持頻道營運的基礎電子設備,且微軟投資四億美金向印度Hotmail共同創辦人購入系統,軟體創業人Sabeer Bhatia加入網路創業的冒險。The Hoot,印度第一家網路媒體監視系統,於2001年設立,並遵循其箴言「當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我們就更需要追蹤他們在做什麼。」-Sandip Roy
但是不要緊。這些新聞是針對住在城市、受過教育、且高度使用手機及平板等移動設備的18至25歲的青年,正如Mishra指出,不願強迫其他非目標群眾來造訪他的市場。「你不要指望一個18歲的年輕人打開一份財政新聞報紙,並閱讀5000字預算分析的內容。」年輕讀者會被新聞標題如「為什麼政府預算案與我有關係,而我為什麼我應該關心預算案」所吸引而進而去閱讀; 新聞內容則必須與這些讀者建立切身的的相關性,如香煙、萊姆酒和提神飲料紅牛的價格會受影響的內容。
到2021年,20至35歲的人口將佔印度人口的64%,而且沒有人懷疑ScoopWhoop認定這最大人口比率的人口將定義新聞的未來;這個野心在該網站的藍圖設計中佔有很大一部分,其中除了納入所有城市精英成為讀者觀眾,包括了擴大其覆蓋普及範圍至印度的小城市和鄉鎮。最近,該網站積極地進入Vice新聞的領域,創造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新聞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包含許多嚴肅的新聞故事:克什米爾的崛起、德里大學的學生選舉、寶萊塢電影業的底層。 Mishra說:「ScoopWhoop的未來是這樣的:我們想成為印度千禧年的首選出版物。」 「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主要做娛樂新聞,對吧?但是,我們很快意識到,要建立一個成功的媒體公司,新聞必須是媒體公司產品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建立信譽,你就必須真正地做新聞。」
在經驗豐富的印度記者中,ScoopWhoop佔據與BuzzFeed其曾經在美國擁有其獨占空間一樣的地位,它是一個信手捻來、關於所有微不足道的有線媒體的象徵,但其存在並不是沒有理由。Mishra的熱情來促使「新聞的方便性」,且他宣稱,新聞的定義是必須足夠彈性到足以包含寶萊塢明星公關部抗議,並對任何關心印度新聞的未來的人有所警示,不論這些人的年齡為何。然而,老派阻力常常能成為公司自我摧毀的原因,消除業餘記者這類非傳統的記者,並打壓他們的真誠渴望去做實質內容性新聞報導將會是對公司的雙重打擊,這不僅僅是老一輩的人透過他們的想要的方式去定義新聞而下其定義。
過去的一年裡,千禧一代創造的產品被社交媒體驅使,特別是臉書,而有不同的新聞產品因此被創造而不斷出現。有一大部分是娛樂訊息,把新聞變成能快速吸引人眼球的內容,並被大量散佈。但是,也有一些比較誠實經營的企業,像是What’s The Deal News,這個新聞由兩個姐妹創建,其中一個最近剛從的史密斯大學畢業,他們透過試驗方式來檢討流行文化比喻和動畫影片,來說服16至24歲的人關注新聞標題。其共同創辦人Natasha Kewalramani也表示,「這類人口是幾乎完全不閱讀新聞的人。」Natasha Kewalramani來自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並希冀能夠與像MTV這樣專注於青少年觀眾的頻道合作來觸及他們的目標讀者觀眾。
新的日常 時代集團(Times Group)的數位部門描述他們的公司文化是很「酷」的,且桌上到處有「靈感」,如同聚寶盆一般。「在這裡,一陣陣歡笑且瘋狂的歌曲伴隨著每一次的會議,而會議結果總能產生得以擊敗對手的的新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網站可以快速增長的原因。(圖片來源自Vivek Singh)
其他人正在建立更多具有傳統思維的新聞編輯室,以期能創造出更具實質性的新聞報導,例如The Better India(TBI),一個與Upworthy網站(以短片為主的網站)風格類似的網站,專注於「正向積極」的活動故事。這公司,由一對夫婦團隊開始,他們辭去他們原有的公司職位,企圖來創造不同的故事。TBI不喜歡主流及駭人聽聞的新聞,公司創辦人Dhimant Parekh和Anuradha Kedia在一家報紙上寫道:「這類新聞讓我們開始思考:新聞應該為我們做些什麼?應該讓它把我們嚇得半死嗎?應該讓我們厭惡新聞嗎?或者還是應該讓我們能從新聞中學習?它應該讓我們也能對新聞有所貢獻嗎?是否應該讓我們能帶來一些變化?」這網站最初的策劃原因是想對於樂觀的故事新聞有所貢獻,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崇高野心的新聞來進行營運。
Parekh告訴我:「我們的第一步是讓我們的觀眾了解各種各樣的(如,社會變革)問題 。」 「現在我們把讀者觀眾吸引到這裡,而我們的下一步是牽著他們的手,並指導他們更深入這些問題的領域,無論是衛生還是醫療保健的問題。如果你始終目光短小,你並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小型獨立的網站建立了每月兩百五十萬的讀者觀眾(不包括每月四千萬的臉書瀏覽觀眾),這些讀者觀眾的忠誠和參與度將令任何新聞機構的稱羨。他們最近在3月發布關於可食用餐具的創造者的影片,然後快速地被散佈至全球,衛報(The Guardian)和其他新聞媒體也開始報導了類似的新聞故事。
然而,提到The Better India對傳統的記者和編輯的方式,你會經常得到一個無謂的回應,主要是因為它的創辦人是商學院畢業生,在他們的想法中,傳統的記者是沒有資格成為「真正的記者」,而那些所謂報導得很好的新聞也不符合他們J-school所定義的新聞。對於這種快速定義什麼樣的新聞和什麼樣的人報導的新聞具有可信度的情況,不再與有線的網路讀者觀眾有相關,而在於有線的網路讀者觀眾主要通過什麼社交媒體來發掘新聞,並且對其新聞品牌及其附屬品牌越來越無動於衷。正如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數位管理編輯David Skok在2012年說的那樣:「現今各種應用的綜合應用將是明日記者的樣貌。那些像我們一般的人,這些關心好的新聞品質的人都不應該放棄,因為像是BuzzFeeds的媒體,他們並沒有創造高質量的新聞報導。並且,他們對新觀眾的希冀也將推動他們進行原創新聞內容的製作。」
像ScoopWhoop和TBI等網站遵循著相同的路徑來建立觀眾群,並提供實質性的新聞內容報導。雖然他們不太可能嚴重威脅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或Indian Express這類的大型媒體,Skok仍提供了一個有啟發性的警告給予其他新創媒體公司,關於新聞的未來,將由新一代的新聞製作人和消費者所塑造。
———-
作者:Lakshmi Chaudhry
編譯:孔詩年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special_report/india_digital_revolution_startups_scoopwhoop_wire_tim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