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學會讓你變胖嗎?」宋韵雅堆起滿臉笑容詢問,現場聽眾立刻竄出一陣笑聲。她認真解釋,這是社會學的經典問題,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追問的是社會學背後的兩個運作機制,一是選擇型機制,另一個是影響型機制。前者是指一個不瘦的人,選擇了同樣不瘦的朋友;後者是不瘦的人每次找瘦的朋友吃消夜等,長期累積後產生的改變。
「新媒體與線上社交網路分析」主講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宋韵雅助理教授
師大大傳所、台大新聞所與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於2016年12月16日到17日舉辦為期兩天的「臺港傳播碰撞與想像工作坊」,討論了包含新聞政治與新聞社會學、網路政策、新媒體使用與創新思考等豐富多元的議題。12月17日最後一場的議題「新媒體與線上社交網路分析」,由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擔任主持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宋韵雅助理教授主講,她從社交網絡的角度分析新媒體的相關應用和人際現象。
情緒促成動員:社群媒體的情緒擴散以憤怒最高
宋韵雅說,我們被嵌入在朋友、家人、同事和更廣闊的社會網絡中。在人類多樣的行為型態裡,不管是快樂的情緒或是肥胖的樣態,可以探討的是「在人與人相互傳播的同時,藉由展示網絡中自身所處的位置,如何影響你不知道的生活?而我們又能做什麼來充分利用這種連結?」
「持相同情緒的社交媒體用戶之間往往有最頻繁的互動和最緊密的連結。」宋韵雅說,根據情緒的相關研究指出,社群媒體中的情緒擴散,以憤怒(anger)情緒最高,其次是積極(active);這種情緒的影響常用來討論社交媒體的情感聚合和動員功能。
由點(個人)出發:透過朋友網絡預測用戶偏好
許多新媒體應用程式是依附強大的社交工具而出現。宋韵雅表示,譬如中國的「QQ音樂」即依附著QQ(中國騰訊網推出的社交平台),用戶登陸QQ音樂後,可以看到動態欄中顯示的好友音樂動態,同時用戶還能綁定自己的微博帳號,把音樂分享給微博好友。同時,使用者可以透過編輯功能產生歌單並分享給好友,具有自媒體作用。另外在「明星部落」的功能中,QQ音樂能讓粉絲之間交流互動,形成一定的社交規模。
對於新應用程式開發者而言,應用網絡結構是重要的依據。「一旦流行趨勢由點出發,透過朋友網絡可以很快覆蓋整個用戶群體。這代表我們可以根據使用者好友的偏好來預測用戶的偏好,同時以資訊融合的方式更準確的掌握流行趨勢。」宋韵雅說,在社交網絡中,用戶和明星的關注關係對於推測使用者的音樂興趣具有重要作用;譬如某用戶追蹤A歌手,就能推測該用戶是A歌手的粉絲,應用程式就會推薦A歌手或與A風格相似的歌曲給該用戶,從而將網絡結構資料引入到傳統的推薦演算法中。
社會網絡的影響力由「弱關係」構成
宋韵雅整理了1990年代以來社交網絡的相關研究,介紹延伸而來的六度分隔理論、同質性假說、異質性假說、結構洞理論,以及回聲室與弱關係等論點。
在「回聲室vs.弱關係」的討論中,宋韵雅提到傳統觀點常將社交網絡視為只能提供相同視角的回聲室。她說,強關係因為彼此相似,可能瀏覽的都是相同的網站;而弱關係彼此差異較大,傾向於訪問不同的網站。依據2012年Facebook發布的研究報告發現,社交網絡用戶分享的多數信息來自弱關係,並因此成為重要的新觀點傳播媒介。
在人際關係的實際運作中,人們更有可能分享來自強關係的信息,但由於網路中的基數更大,Facebook中的多數信息傳播仍然來自弱關係。宋韵雅說,Facebook的研究顯示,儘管強關係的個體影響力很大,但總體而言,多數的影響力仍來自弱關係,亦即由弱關係構成的關係網絡規模更大。
「在Facebook、微信、微博、Twitter上,你可以擁有數千名好友,然而大量研究結果說明,其中大多數都是weak ties(弱關係),你擁有的穩定社交網絡人數存在上限。」宋韵雅以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 • 鄧巴(Robin Dunbar)提出「150定律(Rule Of 150)」說明,該定律又稱「鄧巴數字」,是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
數位技術能否讓人們在維繫老朋友的同時,結交新朋友,從而擴大整個社交圈子?宋韵雅說,鄧巴給了明確的答案,「根據現在的發展情形,答案似乎是『不』。」
從屬性轉向行為 個體是基於相同結構位置組成群體
宋韵雅表示社會網絡分析的探討要素包括行動者、關係、節點、邊、結構,和動態等不同層級。
此外,宋韵雅也帶來許多豐富的實證研究,內容涵蓋使用者特性到不同領域的社交網絡擴散情形。其中包括比較中國和香港兩地人民上網使用情形、比較中國微博和Twitter熱門議題差異、網路意見領袖的角色、大使館社群圖、高校社群圖、媒體機構社群圖等等。
在社會網絡分析中,對行為的解釋由「個體屬性」轉向「限制行為主體」的網路特徵。宋韵雅解釋,在社會網絡中,人在社會環境中的相互作用是基於關係的一種模式或規則;亦即不強調研究個體屬性,而是強調研究人類行為的社會關係。她強調,這和過去的社會心理學在研究個體的時候,將人劃分為某種固定類型的做法不同;社會網絡關注的個體是透過「相同的結構位置」組成群體,而不是靠相同的類別化成員關係組成群體。
宋韵雅說,在社會網絡分析中,可深入探討的要素包括行動者、關係、節點(nodes)、邊(lines, edges)、結構(structures)、動態(dynamics)等,這些構成網絡研究的不同層級,也可依此提出社會網絡研究的不同議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