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莉貝瑞與丹佐華盛頓於2002年,一同獲頒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與最佳男主角獎。
 
  筆者認為,這些現象有助於闡釋業界的矛盾之處。電影產業由佔了絕對多數的白種人主導,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最高階的經紀公司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組成為白種人。也許他們內部並沒有真正的種族歧視,但他們也沒有試圖去改變這樣的業界現況。好比很多的(或是絕大多數的?)白種人,他們會認為他們在執行業務的時候並沒有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彷彿這種事情只會在別的地方,比如說像是電影裡南方的那些壞人所在之地才會發生似的。即使是那些很好心地、試圖扭轉電影產業的白種人,也常常緊抓著這些穿鑿附會的好萊塢潛規則不放。
 
  這些以黑人為主角的電影通常較易於獲得大獎,它們會被視為正統的,或者說是主流的、正經的、有好名聲的電影,大多都是關於一些特別傑出的人物,尤其常取之於美國歷史。運動員、音樂家、領袖,都是一些擁有非凡成就的人,這些人的故事可以減輕白種人觀眾看片時的罪惡感,也達到了粉飾太平的效用,用這些成功的英雄們來掩蓋黑人族群的困境與社區的集體經驗。
 
  就算電影不是描述歷史人物的黑人英雄角色,他們往往也背負了成為「代表」的使命。在那些贏得佳評與大獎的知名影片當中,黑人經常是一種標誌甚至是警示,是表彰社會不公現象、苦難與救贖的寓言。這些故事都蠻煽情的,承載這些故事的表演形式也都富有感情與複雜的人性議題,但它們的焦點都放在極端與特例上,忽略了最一般的族群 。換句話說,很詭異的是,那些在講普通黑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婚姻、家庭與友情等等的電影,沒有辦法喚起認同感。當初1986年《美夢成箴》上映的時候便是實例,2009年巴里傑金斯導演推出《憂鬱的解藥(“Medicine for Melancholy”)》(註十六)依然如是,直至更近期由迪里斯執導的相當特別的電影《賤民》與賈斯汀西米昂(註十七)所執導的《親愛的白人(“Dear White People”),再再證明了上述所得到的觀察結果。這些電影並非沒有探討種族差異、種族歧視,或是非裔美國人難以釐清的自我認同問題,但它們更在乎的主題是出自於個人視角的細微之處與真實體驗,結果都難以獲得廣大注目。
 
  討論上述日常題材的影片不僅稀少,大多數也屬於小規模的獨立製作。在過去的十年裡,美國曾推出不少關於不同城市裡,不同年輕情侶的不同談戀愛模式的獨立喜劇電影,可是這些情侶幾乎都是白種人。2016年則出現了一項難得的例外,背景設定在芝加哥的電影《城南情緣(“Southside with You”)》(註十八)拍出了類似的主題,故事是關於一對二十出頭的非裔美國情侶青春洋溢的、充滿嘗試的戀愛過程;然而,由於這兩位面臨青年危機的普通年輕人可是蜜雪兒羅賓森與巴拉克歐巴馬,因此這樣的例外再次符合了業界的潛規則。
 
  業界的一大問題是,大的電影公司靠賣座片來賺海外市場的利潤,並且把他們不肯支持黑人演員的原因怪罪到國際觀眾頭上去,以此做為合理化業界種族歧視的藉口。用賺錢當作偏見背後不光彩的原因,此事姑且可忽略不看,畢竟長遠來看,種族的多元化應該會勢在必行。皮尤研究中心(註十九)曾提出於2055年時,美國境內將不再存在單一種族,也不會有人口佔絕對多數的種族。但在那樣的景況來臨前,又會發生什麼事?讓人覺得羞愧的是電影公司們是不會率先改變的,因為他們根本恬不知恥。
 
  所以我們僅剩下一些選項,其中包括了電影業界自律這條。好比近期美國導演工會(註二十)的合約裡提到,要求具規模的大型電視台必須創造多元種族的工作機會。這也是政府介入的大好時機。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已在關注對於女性導演就職上的不平等現象,情況允許的話,他們應當將關注的目標擴大到娛樂業界對於少數族群的就業機會提供上,因為美國電影的白種人居絕對優勢的現象,早已牴觸了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條當中,禁止歧視不同種族、膚色、信仰、性別以及原始國籍的規定。
 
  不論業界用來作為決策考量的原因是什麼:藝術、貪念、漠視、傲慢、偏見或者其他, 美國電影業界仍持續地表現出種族隔離與不平等的狀態。一項2015年由南加州大學提出的研究指出, 身為黑人的表演藝術者,由於種族人口數還是算多的,跟幾乎沒有代言者的拉丁裔族群比較起來,黑人還是算有在發聲的一群。不過統計數字基本上並不能真正代表什麼,因為像是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這樣的白種人演員,幾乎總是拿得到所有的主要角色,山繆傑克森(註二十一)則老是扮演堅實的後盾角色,蘿莎瑞道森(註二十二)偶爾出現(然後再消失),趙約翰(註二十三)則在某幾場戲裡可以講到一些搶戲的台詞。筆者估計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美國電影觀眾們說「受夠了!」為止。


 
註十六:《憂鬱的解藥》於2009年提名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首部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值得注目三項獎項。
註十七:Justin Simien,非裔美國導演、演員與作家。《親愛的白人》是他初執導筒的劇情長片。
註十八:《城南情緣》,由非裔美籍導演理查譚納Richard Tanne編導的傳記性愛情電影,劇情是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歐巴馬與第一夫人蜜雪兒第一次約會過程。據導演理查表示,他與電影團隊根據歐巴馬及蜜雪兒的傳記,及他倆在節目上的談話內容改編成劇本。
註十九:Pew Research Center,乃美國一間獨立性民調機構和智庫機構。
註二十: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乃美國電影及電視娛樂產業為導演們代表的工會,負責導演們在美國及在海外的相關業務。
註二十一:Samuel Jackson,著名非裔美籍演員、監製。
註二十二:Rosario Dawson,拉丁裔美籍女演員,具有波多黎各與古巴血統。
註二十三:John Cho,韓裔美籍電影與電視演員。於2014年出演美國情境喜劇《自拍(“Selfie”)》(或譯《再造淑女》),為第一位出演美國電視劇男主角的亞裔美國演員。
 

 
作者:MANOHLA DARGIS, A. O. SCOTT
編譯:張君涵
原文網址:https://www.nytimes.com/2016/09/18/movies/hollywood-separate-and-unequ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