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三)
 
四、通訊軟體的應用和機器人

 
  每個月大約有10億人使用臉書Messenger傳訊息,每天則有60億封訊息在臉書Messenger和WhatsApp上流竄。
 
  人們越來越喜歡透過行動通訊軟體分享內容,像是WhatsApp,Snapchat和臉書Messenger,而不是一個大型開放網絡。WhatsApp的用戶比臉書用戶分享照片的可能性高60%以上,顯示出版商未來重心將在這些平台上。根據我們的研究,56%的受訪者認為臉書Messenger將是今年他們的異地(offsite)計劃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WhatsApp有53%,Snapchat則是49%。有許多人也計劃嘗試其他新平台包括Kik,Viber,Telegram,Line和WeChath等。
 
機器人來了

 
  要了解訊息傳遞的環境,對於出版商來說一直是棘手的,但是機器人平台的出現正改變這樣的情況。機器人是與用戶聊天(或模擬對話)的智慧電腦程式,有時由人們驅動,有時由電腦驅動,或是兩者的混合,但也因此讓聊天情境有所不同。聊天機器人可以提供即時新聞、叫車服務或晚餐的食譜,這些服務都無需透過其他額外的程式。伯明翰城市大學的Paul Bradshaw認為,當我們從一個訂閱平台接收訊息時,機器人除了能幫我們在特定的社交媒體帳戶上發布更新外,還能從查詢歷程提供內容的建議,或是回答我們提出問題,這都是目前機器人的主要功能。
 
  自2016年4月以來,臉書 Messenger平台上創建了超過3萬個機器人,這些數量還不包括Kik、Skype、Telegram,WeChat和Line等平台。未來, CNN、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和衛報也打算加入機器人服務的行列。
 
我們的預測

 
  語音新聞機器人:現在我們可以與語音平台,像是Amazon Alexa和Google Assistant進行對話。出版商和其他第三方夥伴已經為Alexa開發了大約5000個「動作指令」,Google的語音平台也加速趕上。語音機器人會有如此表現,可能得歸功於Quartz。Quartz機器人工作室是一個創新實驗室,由Knight基金會投資24萬美元而成立。
 
  事實查核機器人:英國獨立慈善機構Full Fact建立一種新聞事實查核服務,用來即時處理記者會的新聞發佈;法國的世界報則提供一個搜索服務,讀者可以立即了解政客的陳述是否屬實。世界報也建立了事實查核部門LesDecodeurs,企圖根除大規模的假訊息。
 
  對話式商務的進行:
我們將愈來愈習慣透過通訊軟體來叫車,其中大部分已經與Uber和Lyft整合。而今年大多數通訊平台也將增加「一鍵購買」的選項。說故事、發現新產品和直接購買等服務的混合,被視為是聊天機器人未來的趨勢,使得消費者參與的可能性比以前大為提昇。
 
五、電視的未來和線上影音

 
  過去幾年我們見識到了線上影音爆炸性的成長,這得受惠於鏡頭像素的提昇、穩定的頻寬、更便宜的雲端空間,以及影像編輯工具的發明。
 
  臉書、Snapchat和其他人已經能夠集結這些工具,允許任何人建立和傳佈影音給全球數百萬的使用者。臉書、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在過去一年將影音內容的開發視為營運策略的核心,希望未來能整合至現場影音或擴增實境(AR)的應用上。
 
  因為行動裝置成為全球最普遍的主要平台,在2016年Snapchat每天可大約生產80億則影音。根據Zenith的說法,消費者現在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時間平均為19分鐘(編按:應指全球平均),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會有兩倍的增長。但這些發展也為專業內容的創作和傳佈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隨著影音廣告市場的壯大,出版商得在自有的網站和應用服務上做出點改變:
 
1.BBC推出了新的影音產品「Ten to Watch」
2.Unilad和The Lad Bible成為臉書上最成功的出版商,每月大約有70億次的線上互動。
3.Buzzfeed將其新聞和娛樂影音部門分別獨立出來。
4.經濟學人將影音部門擴展到20名員工的規模。
5紐約時報推出了「每日360」節目,提供每日全景紀錄的影音體驗。
 
  線上影音正在改變數位內容的格式和風格,但影音的製作仍然是一個高風險和昂貴的業務,也難以取代文字的角色。即使像BBC這樣的網站,也只有大約1/10的用戶有固定瀏覽影片的習慣,但對於重大突發新聞報導,可能會是倍數的增長。儘管如此,隨著2017年的發展,影音內容的開發對出版商來說仍是重要的投資。即便數位格式的要求,現在是令人迷惑的(即時的,訊息的,全景,GIF,360度,VR),但也將隨著趨勢的發展而穩定下來。
 
我們的預測

 
  事實上,臉書即時轉播能否在2017年持續發燒是值得關注的。數位出版Digital Publishing分析師Adam Tinworth就指出,只要足夠的情感投入,和人們持續對「未知的」一切感興趣,在想要掌握更多即時資訊的情況下,即時轉播最終將成為有用的工具。Twitter和 Bloomberg選舉辯論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實驗,因為他們將現場圖片與對話的非正式通道相結合。臉書在即時轉播上推出新的廣告格式,但不太可能彌補今年直接付給發行商的損失。
 
  影音的過度供應導致廣告費用下降,2017年,簡短影音(Short form,壓縮的故事講述)將無處不在。像Wibbitz(自動從文本建立影音)和Snappy TV(將現有節目裁剪和發佈到多個平台)將顯著增加內容的供應。廣告費用也可能會下降,已經有一些出版商抱怨他們的簡短影音已不再新聞來源中被優先排序。
 
  此外,功能導向(feature-based)的影音將掘起。BuzzFeed和Vice幫助品牌將資訊匯集到影音上,營運成本也投資在內容的發想上,預料其他出版商也不會放棄這有利可圖的機會。CNN的「大故事」(Great Big Stories)試圖吸引年輕觀眾,透過數位通道分享更多報導。彭博社則嘗試提供較長的影音格式,如旅遊節目Hello World,不僅能在電視播放,還可以在臉書、YouTube和Snapchat上剪輯和分享。 經濟學人擴大了影像部門的規模,專注於非金融主題,如旅遊、公共事務、科技和文化等。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功能導向的主題使得它們比傳統新聞更適合贊助商和原生廣告。
 
電視和線上影音匯流

 
  線上影音的發展雖然危及了傳統電視產業,但也提供了新的機會,讓「內容」能在各個螢幕上播放。例如Amazon的The Grand Tour,開始提供符合電視播放的格式,迫使傳統收視行為進入了隨選(on demand)的時代;YouTube、Vox和Vevo等線上影音,則讓廣告客戶持有自己的「前端」,以便看起來就像電視節目一樣;而像NBC這樣的傳統公司也投資了Buzzfeed和Vox的影音製作。
 
  由於智慧型電視的問世,以及Chromecast、Apple TV、Roku和Amazon Fire數位工具的應用,未來將能在電視螢幕上得到更多內容。現在大約1/5的美國家庭使用了這些服務,較去年成長了5%。CNN收購了YouTube共同創辦人Casey Neistat的影音分享公司Beme,並打算建立新品牌,鎖定年輕世代的收視戶。所以,獨立平台的內容生產,將會改變傳統電視的收視習慣。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digitalnewsreport.org/publications/2017/journalism-media-technology-prediction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