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二)
二、出版商和平台業者間的曖昧不明
出版商和平台業者的關係究竟會如何?我們的研究中,有46%受訪者表示更擔心平台的影響力勝於去年,有不到1成的受訪者則不擔心。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出版商打算持續投資在臉書和其它平台上。有73%表示仍試圖在自有網站和第三方平台之間找到平衡的對策,僅有21%受訪者表示,會專注自己的網站和平台上。
臉書的即時新聞(Instant Articles)似乎仍無法完全取悅出版商,許多出版商對他們從臉書的獲利不滿意,特別是在影音的獲利方面,還沒有明顯的成效,也有人擔心所有權的問題。一些出版商也不滿意Google的加速網頁以Google網頁地址限制了他們的網頁內容。儘管如此,我們應該了解到,在行動市場和社群媒體世界中,這些平台仍然是接觸新觀眾的關鍵。那麼什麼可能給?如何使這種異步關係變得更加平衡?
我們的預測
出版商將開始反擊,開始創建自己的平台。北歐發行商Schibsted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內容和廣告平台,希望與臉書競爭。最初只有Schibsted的出版商能使用該平台,但未來將會擴展到其他媒體合作夥伴。在中國,南方都市報的「並讀」服務匯集許多出版商的新聞,並添加了臉書風格的演算法,吸引了大約1000萬活躍使用者;同樣的例子還有德國Axel Springer媒體的Upday服務。預計未來幾年會有更多出版商推出自己的新聞平台服務。
平台業者也得開始為內容付出大筆費用。臉書為了即時轉播(live video)的業務,支付了大筆費用給140個出版商,只為了在日益飽和的市場增加競爭力。高品質的內容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即便只有少數的出版商可能獲得的好處,但仍能建立忠誠度和吸引注意力。隨著中斷式廣告(interruptive advertising)的出局,平台業者被期望能像Snapchat 的Discover服務一樣,提供直接付費功能或聯合贊助。
出版商需要擴大規模來平衡科技平台的力量,這意味著未來多平台合作的可能性,因此電視和平面媒體合併潮,將挑戰監管機構對媒體所有權和多元化等問題的看法。與此同時,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的景況將不再,因為投資標的將更明確,大部分的廣告收入將持續流入科技平台。隨著許多新創媒體尋求被收購,策略分析師 Kevin Anderson預測,未來將有一波收購潮來自於大型的娛樂產業和廣播公司,但這不表示沒有容納新想法的空間,只是對於那些仍致力吸引年輕世代的新創媒體來說,未來將更難獲得資金揖注。
三、數位廣告和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
2017年對許多出版商來說是悲觀的。將近4分之1的受訪者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他們更擔心今年財務的可持續性。關注內容訂閱或內容贊助的公司似乎對他們的未來更有信心,而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的廣告相關組織則相對悲觀。廣告商和廣告主將增加對平台的支出,因為價格將更便宜,這也說明了Google和臉書在新的一年因為程序化廣告網絡已得到大筆費用。
我們的預測
會員和讀者付款:衛報在過去一年花了大量的時間來重新思考其商業策略,並嘗試透過擴大全球會員計劃來向讀者索取費用。華爾街日報創新總監Ed Roussel說:「我們今後的策略將在會員權益上」,這不僅適用於數位廣告,對平面媒體來說也是。華爾街日報2016年第3季的整體廣告收入減少了21%,紐約時報也有18%的虧損。經濟學人副總編輯Tom Standage表示,展示廣告(display advertising)在2025年之前就會消失。隨著平面廣告收益下降,新聞機構將需要直接從現有客戶擠出更多的錢,或是說服新客戶開始付費,不然就是推出新的服務。
數據、忠誠度和個人化:大多數出版商都在思考如何將匿名用戶轉換為忠實的使用者。因為唯有了解客戶更多,媒體公司才能創造更多與使用經驗相關的服務,增加自身的收益和臉書一較長短。BBC計劃在今年夏天強制 iPlayer的使用者註冊,此舉將自動區分一般新聞用戶和體育新聞用戶的不同。媒體開始推動會員制以增加內容的相關性,確保使用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這也說明了電子郵件為何會在2016年捲土重來的原因。華盛頓郵報藉由臉書的即時新聞,迫使讀者使用電郵註冊,而紐約時報、Quartz和英國金融時報也大多採用類似的方式。
可接受的廣告和廣告過濾: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廣告過濾(ad-blocking)的問題。eMarketer預計今年光美國使用廣告過濾的用戶就會增長24%。 同時,新的行動瀏覽器將搭載廣告過濾功能,影響最大的將是許多亞洲國家。但別忘了,收益才是重點,許多出版商將這種現象當作是推動會員付費制的機會。按照德國BILD的例子,提供低成本的無廣告的替代方案來捕獲更多的忠實用戶,試圖將廣告過濾軟體的傷害降至最低。
報紙和雜誌出版模式的變革:政治和社會的紛擾也帶來了新的機會,而新科技也意味著隨時會有新的媒體問世。出版商Archant 的「新歐洲」( New European)便是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束後的9天內誕生的。這樣的出版模式對渴望深入報導某個主題,但時間卻如此有限的世界來說,是一明智和實際的回應。如果新聞組織要找到新的收入來源並跟上變化快速的受眾行為,那麼新聞組織就必需接受這種快速實驗,和承擔更高級別的風險。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digitalnewsreport.org/publications/2017/journalism-media-technology-prediction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