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一)
 
  商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法國和德國的總統大選也即將展開,說明了新傳播科技的發展,將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營收造成不小衝擊。更廣泛地說,科技平台所扮演的角色和該如何管制,這牽涉到人工智慧的應用,未來一年仍會在實務或道德層面上掀起許多的討論。因此,「資訊的質量」和「民主的現況」如何受到科技的影響是今年觀察的重點。
 
  我們訪問了143位編輯、媒體執行長和數位領袖:
70%的人認為社交網路中虛構或不確實的假新聞,將影響他們的地位,而46%的人表示他們比去年更擔心平台所扮演的角色。
56%的人認為臉書 Messenger將是今年他們的異地(offsite)計劃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一部份,WhatsApp 佔53%,Snapchat則是49%。
33%具有報紙背景的受訪者更擔心公司的財務可持續性,只有8%不太擔心
 
2016年回顧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離歐盟,歐洲的恐攻事件頻傳,這都是過去一年的大事,但「媒體」自己也成了新聞事件的主角。英國牛津辭典選出了「後真相」(Post-truth)做為年度代表字,說明了「客觀事實在影響民意上,遠不如情感的訴求來得有效果」。許多專家和評論員也因此搞砸了自己的名聲,這些假新聞不僅是有偏見,而且是虛構和杜撰的。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網際網路走向衰退的預兆。媒體公司是否過於注意趨勢和科技的發展,以致於自已也成為了自身的過濾機制,也忘了和人們溝通的重要性。 但部分分析也提醒我們背後經濟結構的因素,新聞業又是如何地被掏空?特別是在大都市中心之外。
 
  平面廣告收入的下降導致了傳統媒體的合併、裁員和倒閉,同時在這一年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大型科技平台又該如何利用其規模來增加數位廣告的收入?在美國,2015年第3季和2016年同期,幾乎所有的(99%)廣告的增長都流向Google或臉書。過去一年,因為數位生態的巨變,媒介使用行為也比過往任何時期都難以預測,出版商也痛苦的思考著該如何增加收益。
 
  不可避免地,許多有關新聞意理的討論,以及假新聞或黨派新聞的問題,都怪罪到臉書的演算法是不公平的。2016年9月,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主編Espen Egil Hansen的一封公開信,要求臉書提高透明度和責任,因為臉書的演算法無法分辨獲得普利茲獎的戰爭照片和兒童色情的不同,刪除了美聯社攝影記者黃公崴(Nick Ut)的得獎作品「燃燒彈女孩」(Napalm Girl)。「你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編輯」,Hansen寫道。臉書事後恢復了照片,但也突顯了基於規則的演算法,在理解複雜性和文化差異上的限制。雖然Zuckerberg仍堅持臉書不是一家媒體公司,但許多臉書員工也開始質疑,臉書是否與幫助人們保持聯繫的理念背道而行。
 
轉向分散式發佈

  
  在去年的預測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發展將是平台出版的興起以及對商業模式和消費的影響。 臉書的即時新聞在2016年推廣到更多網站,但對許多出版商來說,分散式(distributed)社交影音和Google的行動加速頁面(AMP)的增長也同樣重要。這些優化網頁2月才在搜尋頁面上投放,就立即佔了出版商總瀏覽量的一大部份。
  
即時轉播和社群影片
 
  即時的新聞影音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直到去年因為臉書直播而再受到注目。相關的發展也引來了廣告業者的注意,希望藉由結合自我表達的新型態和人們對「當下發生什麼事」的好奇心,帶來更多廣告利潤。Zuckerberg就說,未來5年將是影像的時代,也將會是沉浸式體驗的絕佳機會。我們去年就預告了實況影音的重要性,以及我們面對的倫理困境。臉書也直播了第一次謀殺案、搶劫案、和ISIS的戰爭宣傳,以及emoji表情符號的使用。

去年的預測
 
  去年提到,Snapchat因為其技術的革新是我們觀察的重點,我們也預測了更多的影音的專業生產,但我們沒料到全景影片(round video)的使用和Snapchat推出的智慧眼鏡spectacles。這些鏡頭不僅可以捕捉影像,也模擬人類眼睛的觀看方式,讓使用者可自行裁剪所捕捉的影像。全景影片的發燒,已讓Snapchat的母公司Snap Inc成為矽谷最具話題性的公司之一,近期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申請。
 
  我們去年也提到了機器人在新聞業所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Quartz 推出的聊天互動服務令人讚嘆,儘管這仍算不上人工智慧所生產的新聞,但仍讓人發現了手機新聞互動的新模式。我們曾提到雅虎的衰退或求售,或是推特會被買下的可能,去年都差點發生了,但以上兩家公司今年將吸引更多注意,也許我們能從董事會每一季的紛擾中,看出些許端倪。
 
2017年預測
 
一、假新聞、演算法和事實查核機制的對抗

 
  假新聞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就像Mark Thompson在他新書提到的,數位生態系統已經演變至一個近乎完美的環境,足以讓虛假的新聞壯大。根據Buzzfeed的分析,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充斥著假新聞,像是「教宗支持川普」、「希拉蕊賣武器給ISIS」等,這些假新聞在臉書上遠比其他新聞,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討論。
 
  臉書創辦人Zuckerberg 認為假新聞的事態被過度渲染了,人們看到假新聞僅佔所有新聞的1%,但總統大選讓情況更加惡化,尤其在內容的誤導上更加明顯。根據我們的研究,幾乎在所有國家,有超過10%的人們認為社交媒體是他們的接收新聞主要來源,說明了現在更多人依賴社群媒體,而不是報紙。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困難的,因為我們很難在這充滿黨派偏見和兩極化的時代定義假新聞,而臉書作為最大的社群媒體,該如何了解自身扮演的編輯角色,出版商又該如何在未來的一年裡對這些趨勢做出反應?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我們的預測
 

  首先,新聞的事實查核制度(fact-cheking)將在2017年開始推行,並由慈善家、基金會和平台業者提供資金。Google正在資助一些新服務,作為其數位新聞倡議(DNI)的一部分。臉書已經計劃將事實查核的業務委外給Snopes、華盛頓郵報和PolitiFact等公司,企圖找出和既有演算法整合的方法。川普的支持者將視此為左派的陰謀,並設法反制這些在政治上的對手和媒體。傳統新聞機構也將加入這場戰局,進行事實查核服務以提高可信度。伯明翰城市大學的Paul Bradshaw認為,2017年有關事實查核的發展將會令人驚訝,因為這場資訊戰爭己讓新聞機構和社交媒體開始準備反擊。
 
  而平台業者已開始處理假新聞的問題,因為閱聽人對平台失去信心,對平台來說不是件好事,但仍不會輕易地改變既有的商業模式。臉書也許不會立即處理假新聞的問題,但是自動圖片識別(automatic picture recognition)、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相關驗證分類程序正在發展中。所以,而社交平台和演算法的變化會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短期來看,未來將讓消費者回報假新聞,試圖讓這些不實新聞來源除名,並開放更多新聞訂閱權限給消費者。推特推出新的「靜音」功能,希望讓用戶管理他們的新聞質量和類型。出版商也希望藉由品牌力量或其他視覺符號,以減少假新聞的現象。
 
  在假新聞的監管上,德國許多資深政治人物建議,臉書或其他新聞發佈者若不移除假新聞,每則假新聞將付出50萬歐元代價。儘管這不太可能發生,但將迫使平台僱用更多的編輯來維護新聞品質,以減少對德國和法國總統大選的影響。
 
  演算法也將更「機遇性」(Serendipity),以提供更多「不喜歡的東西」給閱聽人,這純粹是基於市場的考量。像是衛報已經開始了一個構想:「爆破你的泡沫」(Burst your bubble),試圖提供保守派觀點的文章給自由派的讀者。在許多方面,這些發展為現有新聞品牌提供了機會。在我們研究中,有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自己的地位將更穩固,說明在不確定的時期,特定新聞品牌仍對人們有號召力。像是紐約時報和ProPublica在川普當選後,訂閱率反而增加了。奧勒岡大學的Damian Radcliffe認為,一些觀眾將越來越看重獨立新聞所帶來的質量和價值。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digitalnewsreport.org/publications/2017/journalism-media-technology-prediction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