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陽:兩動保運動分別以文化道德、本土關懷論作為論述主軸
澳門大學兼任講師謝曉陽
澳門大學兼任講師謝曉陽的題目為「中國因素下的香港動物權運動論述分析-以「停辦玉琳狗肉節」及「保護白海豚」為例」,主要探討香港的動保運動如何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
她表示,香港在2003年之後出現各類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直接、間接都和中國有關係。其中的「玉林狗肉節」是廣西玉林市每年六月吃狗肉的習俗,近年在商人的操作下變成節日。但這個習俗引起海內、外許多反對聲音。2015年6月29日,香港有800多個反對玉林狗肉節的人組織遊行,以比較接近西方文化的觀點,訴求「不吃貓狗、不吃我們的朋友」。
另一個運動是「保護白海豚」,牠們常出現在珠江海域, 1997年白海豚已被特區政府視為吉祥物。由於她們每一年都會回到珠江三角洲水域繁殖後代,官方賦予牠們「勿忘故土 熱愛家園」的象徵意義,加上白海豚每年回來的習性,又寓意著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年來,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下,不斷的填海造地,犧牲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中國官方環球時報的論述指出,吃狗肉是反映中國地域風俗與價值觀的多樣性,玉林狗肉節是玉林人維繫自己四、五百年的傳統,是充滿歷史記憶的,不應該被打擾。香港的動保人士則以西方道德進步論回應。主張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問題,更強調「殺狗、吃狗就是錯,沒有半點討論空間」。
中華白海豚的社會運動採取「故意不跟中國對話」的作法,以本土關懷論為論述核心。譬如透過替海豚取名字加強本土論述,將白海豚視為香港人最好的朋友。香港動保運動建構白海豚跟香港人是命運共同體,希望香港人能支持他們的運動,也希望香港不要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評論人劉昌德說,這篇文章對於他理解台灣的社會運動提供不同的刺激。但他想進一步詢問為何這兩個運動時間相近,也都跟動物權相關,卻採取不同策略。另一個問題則是,台灣和中國之間有政治軍事的矛盾關係,台灣的社會運動有理由塑造某種中國形象。但香港的動物權運動中,為何要去形塑中國的特定形象?他認為這個部分應可再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