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的陰雨綿綿終於停歇。「2017文化研究年會」於三月十一日正式展開,來自台灣、香港、澳門三地,約上百位學者聚集淡江大學,在陽光灑落的春日裡,激盪出二十場知識交流的盛會。
 
  其中一場「大國崛起之下的香港媒體景觀:電視產業、社運論述與電影文化」議題,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張歷君主持,三位台灣及澳門的學者戴瑜慧、謝曉陽、李展鵬主講。評論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則站在台灣角度,依台灣經驗提出相關討論。
 
戴瑜慧:中國文化走出去  三階段闡述戰略思維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戴瑜慧
 
  「中國文化是什麼?」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戴瑜慧以「中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三個歷史階段」為題,一開始即詢問聽眾對中國文化的印象。「武俠小說」、「民間習俗傳統」…,待聽眾說完之後,戴瑜慧接著再以中國劇《瑯琊榜》、《如懿傳》,中國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那兒》詢問現場有多少人看過,多數人都紛紛舉手。她表示,影視節目的出口外銷即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種方式。
 
  「中國文化所指為何?怎麼走出去?」戴瑜慧表示,中國文化包括古典戲劇、流行文化、春節文化等。同時中國以戰略角度發展,譬如官方要求中國出版界要「積極備戰」倫敦書展、中國故事要加速造船出海、中國動漫產業要進軍全球的動漫大獎、北京的京劇要唱響全球等方式。
 
  戴瑜慧以三個階段分析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發展脈絡。她指出,第一階段是形式擴張期(2002-2008)。2000年,江澤民首次提出「走出去」政策,2002年更提出「文化走出去」方向。但此時中國黨營媒體的宣傳意識強烈,美國媒體拒絕中國黨營報紙收購。因此,這階段只是形式上的擴張。
 
  第二階段是激進的擴張(2008-2012)。戴瑜慧表示,中國開始積極擴張起因於奧運之後,引起國內、外許多抗議聲浪,「這等於是打臉中國政府」。她說,中國在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之間密集召開宣傳工作會議,討論中國如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並開始採取激進的擴張手段。主要的手段是媒體併購,對象包括是華人的移民媒體,以及台灣與香港的主流媒體等。實踐上,因為國營傳媒的身分敏感,中國主要透過私營資本收購媒體,譬如中國地產公司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台灣的蔡衍明等。
 
  第三階段是2012年習近平上台之後到現在。習近平2013年闡述要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主軸,並強調以外向型文化企業作為外宣的主體,同時認知到新媒體的重要性,首度提到須發揮新媒體功能,搶占國際話語權。
 
應思考中國宣傳背後的意識型態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
 
  針對戴瑜慧的研究,劉昌德從文化帝國主義的角度提出討論。他說,1950年代美國迪士尼文化進入台灣,帶來的美式文化和生活型態,形成文化入侵和衝突。以政治經濟學者的角度來看,這代表一種意識型態的影響。1980年代,政治經濟學者強調不能只看文本的文化入侵效果,而是它提供了資本主義擴張的文化條件。「接受入侵的國家除了接受那樣的生活方式,背後更是讓美國跨國資本及影視等其他各種資本進入。」劉昌德說。
 
  他表示,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是國營企業、黨、私人資本形成的鐵三角。中國透過這樣的鐵三角宣傳特定大國崛起的意識型態。他說,如果回到文化帝國主義論者,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像迪士尼宣傳美式文化,重點不是要把美式文化推廣到全世界,而是他後面資本擴張的邏輯。但是「如果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已然形成,中國到底要推銷的是什麼意識型態?」劉昌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