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導演朴贊郁(박찬욱)暌違七年再度回歸韓國本土大銀幕的新作《下女的誘惑》(原韓文片名:아가씨,又譯《小姐》)在韓國上映首周便突破220萬觀影人次,而在台上映後創造出在院線放映近兩個月的佳績,全台票房超過六百萬。該片已售出176國的版權,刷新了韓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的最高紀錄。《下女的誘惑》可謂叫好又叫座,除了票房告捷之外,還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於坎城首映時,吸引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五分鐘,並由該片的美術指導柳成熙(류성희)摘下坎城唯一技術獎項Vulcain Prize。此外,也在韓國本土電影最高榮譽—青龍獎的頒獎典禮中奪下最佳女主角奬、最佳新人女演員獎和美術獎三項大獎。
 
  《下女的誘惑》是改編自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的小說《荊棘之城》(Fingersmith)。英國廣播公司(BBC)於2005年亦拍攝了改編自該書的迷你影集《指匠情挑》,被原作者華特絲大力盛讚為忠於原著。在《指匠情挑》的劇情中,出身倫敦貧民窟的女僕蘇(Sue)和假冒紳士的裁縫之子瑞弗斯(Rivers)共謀哄騙貴族千金莫德(Maud)嫁給瑞弗斯,並計劃在瑞弗斯以丈夫名義取得莫德的財產之後,將莫德送入精神病院。在和莫德相處的過程中,蘇愛上了莫德,並和莫德發生了性關係,然而面對莫德的她卻仍然決定繼續執行騙局,直到三人抵達精神病院門口的那一刻,莫德和瑞弗斯竟雙雙反口指稱蘇是那位「瘋了的貴族小姐」,被關入精神病院的蘇恍然驚覺,自己才是被欺騙的對象。
 
  接著,則由莫德的視角,重述前一段的劇情:莫德自幼被心理變態的舅父禁錮在莊園中,日日為舅父及其他男性貴族朗誦色情讀物,亟欲逃離的莫德與瑞弗斯協議,由瑞弗斯帶她逃走,並設計讓另一名女子以莫德的身份被關進精神病院以躲避舅父的追查。莫德同樣也在和蘇相處的過程中愛上了蘇,眼見愛人依然打算欺騙自己,莫德便也選擇了完成騙局。而在第三段劇情中,逃出精神病院的蘇和困在貧民窟中的莫德方發覺兩人不過是一個佈局了二十多年的陰謀中的兩顆棋子,從她們一出生,兩人的身份便被互換了。
 
  《下女的誘惑》將《指匠情挑》時空的維多莉亞時代置換為日治朝鮮時期,背景地也由英國鄉村和倫敦轉換成朝鮮和日本,電影中使用的語言自然也由英語變為韓日語夾雜,充分的架構出了當時的韓國。當時的韓國,淪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在心理上充滿因民族苦難而生的恨。有些人的恨,表現為對日本人乃至洋人的仇視,而另外一些人,則表現出對日本的傾慕渴盼,貶低朝鮮的一切,滿心想成為日本人。韓國人源於近代史的恨,成為了韓國文化國族主義的一部分,結合了韓國國族認同,帶入了現代化的腳步和新自由主義,轉而促成了韓國文化研究、文化政策的興起,也變成如今席卷海外的韓流重要的組成部份。
 
  《下女的誘惑》中的千金小姐角色是一名日本貴族和泉秀子,而騙子女僕則是來自賊窟的朝鮮女孩南淑姬,至於莫德的舅父則被改為一名迎娶落魄日本貴族之女、更改姓名(隨妻姓上月)、一心想成為日本人的朝鮮人官員,也就是秀子的姨父。在淑姬初到秀子自幼被軟禁於內的大宅時,管家佐佐木夫人(同樣也是朝鮮人改了日本名字)領著她到秀子房間的路上,叨叨絮絮地講述著上月老爺如何嚴苛的要求家裡下人使用日語、如何仿效日本紳士,以及大宅英日混合的裝潢風格,據佐佐木夫人的說法是:「老爺喜愛日本,又仰慕英國。」簡短的台詞,不僅將本片與原作聯結,也道出了當時媚日派的朝鮮人對於強大的歐美和脫亞入歐的日本崇拜嚮往的心態。
 
  同樣可見這般心態的片段還有,姨父將精神病院作為對秀子的威脅時,說道:「日本人稱作精神病院的地方,是理性的德國人所創建的,非常科學……」在原作中與陰謀、宿命(莫德的母親在精神病院中死去)牽扯的精神病院,於此處的意涵又再加添一層姨父崇拜西方的印象。另外,秀子在片中穿著西式服裝的效果,也比原作更加倍的顯露出她的富裕和高貴身份。
 
  維多莉亞時代的拘謹壓抑彌漫在大宅中,無論是被嚴格要求的舉止、姨父令人畏懼的權威,還是森冷陰鬱的宅邸本身,都如秀子讓淑姬一起試穿的緊身褡一般令人窒息。與此對比的是韓國電影一貫的強烈情緒,仿佛一隻待出匣的猛虎,躲在平靜的大宅暗處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