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台灣電影!」,但我的小孩要拍電影,可以嗎?
文/賴郁臻
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在「媒觀講堂──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講座中提到,台灣電影的問題不是通路而是「內容」;製片人李烈也曾在〈2016電影專業講座〉呼籲,年輕的創作者,應該要對投資人負起責任,要對別人的錢負責,因為許多年輕創作者常忘記,自己的夢想是用別人的錢完成的。究竟台灣電影的內容產製出了什麼問題呢?台灣人沒有好的創作嗎?
電影夢背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當大家都在討論,應該如何救救台灣電影的同時,如果當我們的小孩說:「我要拍電影。」身為父母的你們會同意嗎?在台灣想從事電影相關行業,首先要面對的課題,就是錢。許多名導演都曾幾年沒有收入,在家苦熬,等待機會降臨,然而有多少失敗的李安,卻不得而知。更有多少人曾跟父母許下一個李安夢,卻終究失敗收場。
當你想從事創作的時候,你必須面對工時長,且低薪的工作條件,若一切辛苦,只靠夢想支撐,那又能撐多久?王師也在講座中感性提到,許多從事發行工作的年輕人,到了三十歲時,已經有相當的成熟的工作經驗,卻不得已離開,因為現實的考量,無法繼續電影工作。
電影內容該如何決定?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蕭宏祺曾提到,台灣應該發展電影工業,才能有更健全制度留住人才。以現階段台灣電影的發展為例,雖有文化部補助的優良電影劇本徵選,以及各縣市的劇本徵選比賽,但有些票房不理想的國片,也曾是劇本徵選的獲選者,更有些電影即使獲得補助費,仍束之高閣,並未被拍出。除了徵選管道外,現有的電影製作公司的選材仍不透明,內容創作仍在少數人的同溫層中流轉,漸漸與市場背道而馳。
當台灣沒有完善的電影工業,電影製作侷限在特定圈子,就很難發展更多元的內容,更很難留住人才;與其將台灣電影的問題怪罪於內容的侷限,不如改革現有的影視環境,讓對電影有熱情的人,受到完整的培育制度,而不讓熱情被現實的殘酷給摧殘,而放棄電影夢。
扎根電影教育,培養多元鑑賞能力
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長期受到好萊塢敘事的影響,習慣於好萊塢說故事的節奏,使得好萊塢電影能確保收益。在台北以外的其他縣市,電影戲院數量有限,影城為確保收益,也都選擇在有限的影廳播放保證收益的好萊塢大片,久而久之,觀眾的選擇有限,就很難發展除好萊塢以外的電影類型。
再者台灣缺少電影教育,培養觀眾該如何欣賞電影,以及鑑賞電影藝術的能力,當觀眾不懂得欣賞其他類型的電影,就更遑論買票進戲院觀賞。因此王師和影評人膝關節提到,在各縣市發展光點台北的可能性,目的即在培養觀眾欣賞藝術電影的能力,讓觀眾不再只是買票觀賞好萊塢電影,而讓更多類型的電影有發展的可能,台灣電影也才能找出自己的定位,發展自己的類型,如同侯孝賢電影,常常都是外國人告訴我們,台灣的導演很厲害,但台灣人卻常常不懂得欣賞,以致於即使我們已經擁有國寶也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