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觀講堂─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下)/賴郁臻
韓國與中國的國片生態
威秀影城公關經理李光爵,也是知名影評家膝關節,表示探討國片生態時,總是跟鄰近的韓國、中國做比較,但他們都有特殊的國情和政治因素,與台灣不同。
膝關節認為韓國的電影會蓬勃發展,有幾項特別的因素,第一,韓國的票價約在台幣80-90元之間,比台灣便宜許多;第二,電影是韓國人重要社交活動,上班族會喜歡聊電影,沒跟上電影話題,會覺得是落伍的行為;第三,韓國的國族主義較強,從歷史脈絡來看,韓國長期受到他國的壓抑,因此當國家意識崛起,民族自覺就特別強烈,因此韓國的電影受到國民鐵了心的支持。
中國屬於極權國家,且政治實力強大,進入中國市場要依照中國的政府管控,政府擁有極大的權力,民間配合度高,因此中國電影的崛起的背景和臺灣不同。臺灣有別於韓國和中國,國際上政治實力低微,所以面對美國的電影,只能採取全面開放的政策,使得美國文化大舉入侵。
保護國片時,是否擠壓其他人的利益呢?
膝關節以台灣出版環境為例,在台灣很少人買台灣作家出版的書籍,排行版上幾乎都是翻譯文學,但是大家去KTV時,卻點台灣歌曲居多,因此他認為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跟面臨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膝關節反思,若將政府將稅收投資在電影產業,那其他文化產品(如音樂、出版等)呢?若向美國片商課徵稅收,將所得用來支持台灣電影,但為何只針對美商,其他國家呢?如果將美國電影票房最差的場次,用來播映台灣電影,可通常這些電影都是美國獨立電影,此舉是否會壓縮獨立發行商的生存空間呢?
膝關節以臺灣目前現有的行銷補助政策來說,政府有補助台灣電影上院線的費用,但若票房很差,影城寧願不要補助費。因此他認為電影內容的提升才是關鍵,他也同意王師在全台各地推行光點影城的策略,發展除了戲院外的播映模式,創造更多的播映空間。
反思觀影習慣,所帶來的傷害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引用林濁水的話「好萊塢是全世界公敵。」,馮建三表示,全世界國家開放電影自由市場之後,只有少數國家的國片有發展的機會,唯有政府強烈介入,電影工業才有發展的可能。
馮建三認為國片發展侷限,除了映演數量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觀眾的欣賞品味。觀眾習慣好萊塢的敘事方式,而好萊塢電影為鞏固院線收益,增加特效,使得觀眾必須進戲院觀賞電影。因此映演比例在執行面上,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深究和討論,因此呼籲大家應該監督政府的政策,以韓國為例,韓國也曾發起社會運動,迫使政府正視電影問題。
現場觀眾向講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