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觀講堂─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上)/賴郁臻
「媒觀講堂─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講座,4/9(日)在閱樂書店舉行,活動邀請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威秀影城公關經理李光爵、野薑花公民總會理事長陳雪梨以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與談人從自身不同的經驗來分析在台施行「映演比率」的可能性,探討映演比率能否成為改善台灣國片的一帖良藥?
現場與會的四位講者。
台灣的觀眾品味低落,才不懂國片的好嗎?
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從事電影發行多年,一直致力於國片的發行,他認為台灣電影的問題,不是通路而是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娛樂管道不再只有電影,OTT的出現以及其他的娛樂產品,都是影響觀眾進院線欣賞電影的因素;除此之外,台灣電影品質不穩定,一再挑戰觀眾對台灣電影的感受,漸漸地失去對國片的信心。他認為製作方不該一昧指責觀眾的品味,如果台灣觀眾是愚昧的話,今年賀歲檔的《關鍵少數》和《海洋奇緣》,就不會創下票房佳績,台灣觀眾長期受到文化洗禮,是有能力鑑賞電影。
「映演比率」執行上的阻礙
王師反對推行「映演比率」,他認為映演比率會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觀眾不進戲院,片商也賺不到錢,且台灣國片一年的產量是無法負荷院線的電影數目。他呼籲各縣市政府推行光點戲院的操作模式,透過策展、講座,培養觀眾的品味;而不只是冀望商業戲院的保護政策,在未來觀眾有無限多選擇下,應該是強化「內容」而不是要求台灣觀眾應該無止盡包容台灣電影。
推行「映演比率」,讓好的球員,有好的球場
野薑花公民總會理事長陳雪梨表示,當初連署推行「國片映演比率」,起因於許多媽媽希望孩子可以看到更多台灣電影,可以聽到關於他們的故事;她認為電影可以作為文化傳承,讓下一代能夠透過電影產生共感,產生文化認同,她表示台灣社會因為欠缺認同感,使得社會產生分歧,因此希望改善國片的生存空間,讓台灣人有說自己故事的機會。
陳雪梨重申「再好的球員,沒有球場,是打不出好球」,而現今國片即是少了好球場的問題。國片欠缺展演空間,國片在院線影城的排片制度下,無法於好萊塢電影抗衡,外國影片的映演比率遠高於國片許多,因此壓縮國片生存空間。陳理事長借鏡韓國電影工業,韓國政府透過保護政策,成功扶植電影產業。她呼籲政府應盡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不會帶來污染,是我們應該去重視的一環,而她認為電影發展當前的首要課題,即是「國片映演比率」的推行,保障國片的收益,讓台灣的電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