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創人論壇:職涯、人才、學習論壇/賴郁臻


 
  3/30(四)舉辦一場「未來新創人論壇:職涯、人才、學習」,邀請Yourator創辦人Lydia、ALPHA Camp創辦人Bernard,以及Hahow執行長Arnold,分享親身在台創業的經驗,及從國外學習的人才培育和職涯環境。


 
企業對人才的重視,才能決定未來的路


 
  「讓一流的人做HR,打造一流的組織,經營一流的事業。」Lydia肯定地說著;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她,過去曾在日本的GREE、LINE網路公司工作過,從日本的企業文化,學習到日本公司對人才的重視。因此決定回台灣創辦新創職涯平台Yourator,讓台灣的求職環境有更透明,更多元的選擇。
 


  Lydia提到在日本,他們會讓一流的人才當任人資工作,因為將每一個人放在對的位置,組織最好的團隊,才是決定企業的好壞。在GREE工作時,她們不在乎年資、經歷,更重視員工自我挑戰的能力,不讓員工依賴公司的組織和規劃,而是要充實自己的能力。Lydia分享她在GREE第一天上班時,公司就告知她公司沒有退休制度,請做好財務管理,因此她告訴自己要擁有立刻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因為沒有人確定未來會如何,必須隨時有競爭力。
 
  Lydia認為台灣的企業的人才流動緩慢,年輕人升遷困難,而有經驗的人受制於退休金的制度,缺少創業和變動的心,以至於人才無法流動。相較於日本,他們會鼓勵員工不要再公司待太久,避免卡位,促進人才流動;甚至若在四十歲前主動離職,公司會提供創業基金,許多日本創業家因此受惠。


 
  Lydia建議新創公司,要重視人才的培育,也同時建議求職人,要選擇重視人才的企業。求職時,不要只是思考公司的發展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發展,要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活出自己的本色。

科技的出現,人要如何不被取代?

 
  ALPHA Camp創辦人Bernard,香港人,工程師出身,曾任Yahoo!亞太區廣告業務總監,過去也經歷創業失敗,以他豐富的工作經驗來看台灣,他認為台灣是一個嘗試的好地方,所以選擇在台創立新創人才學校。他也能跳出台灣人的框架看台灣人的教育還有職場問題。


  
  Bernard提到,電腦將簡單的東西都做完了,剩下的都是難的事情,而電腦不會做的事,就是整合不同領域的事情,這才是未來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他認為台灣學校教育和產業的鴻溝很大,台灣的補習文化昌盛,讓學生的耐心不足,少了摸索答案的過程,總是被動的等待答案;但現實世界裡,並不會有人給於你答案,所以台灣人在職場上欠缺處理問題的能力,無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台灣人太期待世界會如同考試一般,永遠有正確答案,卻不知道解決問題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答案。他建議台灣人不要限制自己,多跟不同領域的人共事,學習多元化的思考模式。


 
你的視野才是決定你的人生


 
  Bernard建議台灣的年輕人勇敢走出去,不要只想在台灣當第一名;當面向世界後,選擇就越多,自我的格局也越大。台灣現階段的經濟狀況,因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跨國企業欠缺在台灣設立亞州總部的理由,台灣年輕人沒有舞台;且台灣本土企業的人才不流動,也就無法換位思考,因此資訊跟人才就很難打破視野,創造新的可能性。Bernard認為現在的世界因為科技的發展,已經沒有疆界的限制,在網路世界裡有很多的可能性。他建議台灣年輕人,出國不只是旅遊,而是要真正了解當地文化還有市場,將視野打開。


  
台灣的新創環境


  
  另外,Bernard認為台灣新創環境因為門檻很低,所以還不是很穩定;Bernard建議有意投入新創公司的年輕人,在選擇公司時,要注意創辦人的理念還有培訓制度,要衡量創辦人只是想將公司賣掉還是有背後的理念。Bernard也建議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時候不要想太多,很多事情很難從前面看清楚,不要害怕做錯事情,人生要往未知領域去探索,才有樂趣。」


  
  Hahow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Arnold,回憶創業之初,並沒有確立商業模式,使得創業基金很快就燒光,讓團隊陷入轉向的問題;但他認為創業的過程永遠跟想的不一樣,一定會遇到轉軸,要學習面對挫折,從錯誤中找到更好的發展。Arnold建議想創業的人,一定要瞭解市場狀況,做好市場調查,降低失敗的風險,Arnold提到,「不要覺得自己的想法都是最好的,很多想法都是眾人腦力激到的結果。」


 
  Arnold分享自己畢業自台大社會學系,成長過程中,發現身邊很多人即使拿到最高學府的學歷,卻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由此發現台灣教育的問題,轉而投入教育產業。他認為台灣的教育應該培養「同理心」,同理別人的問題,瞭解別人的立場,才能理出問題。正如同創業一樣,要同理他人的需求,才能找出市場定位,創造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