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報導不只是在報導抗爭,本身就是一種抗爭】


 
  「只要你承認追求言論自由、相信新聞理想等價值,你已經處在抗爭的位置上,就會涉及與人、與整個社會環境、與極權關係的轉換。」第二位與會的中國記者這麼認為,抗爭報導本身就是一種抗爭,正因為相信言論自由,民主價值等概念,才會選擇做抗爭報導。


 
  每個受訪者在判斷是否讓記者來報導抗爭時,他們首先要確定「你是不是自己人?如果被抓了你會不會出賣我?」他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任度,相信即使記者被抓了也不會出賣自己,才會願意讓記者進入他們身邊去做報導。以709大抓捕(中國擴大抓捕「維權律師)為例,記者當時想要了解那些律師家屬如何為丈夫抗爭,於是和他們的妻子生活了一個月,有機會參與他們的行動討論,這才是最深刻的體會,然而前提是他們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


 
  第二位記者認為,倘若記者沒有堅定的想法,不願承認報導的新聞本身就是在和當今政府對著幹,那麼很容易會因為被要脅就全然供出。在現實極權環境底下如果抱有這樣的心態,很可能會對受訪者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立場是否定極權才能受到行動者的信賴,也才能更深層的去理解、評判、看到更深度的抗爭。


 
【抗爭報導的前提是承認自己的立場是否認極權】


 
  「抗爭報導首先要先承認自己有立場,認為極權是不對的。」但許多中國的報導者否認這一點,不承認自己已經在民主/不民主、自由/不自由等價值上做了選擇。「事實上當你堅持報導新聞,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底線,否則就不必去報導抗爭,不必去報導和中國官方不一樣的東西。因此必須先承認自身已經選擇相信這樣的價值,才會去做抗爭報導。」


 
  正因抗爭報導的前提是處於沒有新聞言論自由,以及使用新聞自由的權力可能會遭到報復的極權環境,因此書寫的內容是不被接納的禁區報導。對第二位記者而言,「承認有立場只是一種誠實,因為極權與新聞理想本來就是背道而馳,自欺欺人只會帶來傷害和虛偽。」


 
【抗爭報導無法打倒極權,但可以挖掘抗爭中的人性以及對終極價值的追求】


 
  「抗爭報導其實是沒有力量打倒極權的,無法直接改變巨獸,但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可以讓之後的人們了解這些人如何在巨獸之下保有尊嚴的生活。」省思自身書寫抗爭報導的初心,第二位記者認為抗爭報導並不是為了打倒極權政府,真正的意圖是希望能展現一個人如何度過黑暗時期,如何度過自己最弱小、迷惘、黑暗、被傷害的時期。當這些抗爭者受到壓迫時在想什麼,他們內心的矛盾和勇敢又是如何發生?


 
  同時,記者也強調,抗爭報導本身就是一種抗爭,也是在對抗爭進行評斷,帶著讀者一起來看這個抗爭是否真的符合我們對於普世價值的追求。因此不能絕對站在受訪者的立場,建立信任的同時也要保持距離。「抗爭報導不是慘人慘事或好人好事故事集,要挖掘的是抗爭中的人性,以及對於終極價值的追求是否會造成運動的偏離。所以會有自己評斷的標準,但你不能把答案說出來,而是要帶著讀者一起走這個考察的過程。」對記者來說,在不同意極權的價值上和抗爭者是同一陣線,但不會100%同意對方,還是會保有自己的評判和考察標準。


 
  在書寫抗爭報導的過程中,第二位記者也體悟到中國的問題經常和結構有很深的關聯,必須將一個人放入現實社會結構中去思考。例如一位訪民訴說自己的房子如何被拆除,家人如何被帶走,一開始記者可能會覺得事件撲朔迷離,但若將他們放進中國社會結構中去思考,才會了解中國司法、警察、政府、法院之間如何連結,以至於這人於不管透過法律途徑等方法都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只好躲在北京的一間小屋裡面,找尋各種機會去向政府爭。記者說道:「如果我說出來的只是政府很強大、訪民亂鬧事的故事,並不是一位負責任的記者,只是在講一件政治正確、表面看起來客觀的事實。」因此,當自身對於社會現實的結構關係有深刻的理解,才會看到一個人如何在大結構底下被輾壓到無處可走。


 
【以李明哲事件為例,我們應該換位思考】


 
  在當今中國權力持續向外伸手的時候,中國場首位評論人認為,此時記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更顯重要。她以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遭中國官方拘留事件為例,認為記者在整個事件的處理角度是非常糟糕的,當時所有記者提問的角度都是李明哲做了什麼、觸碰什麼界線所以被中國政府拘留?然而更適當的是去換位思考,究竟為何中國認為人權工作者會影響國家安全而拘留李明哲。「記者的筆桿是很重要的武器,這樣的武器應該與雞蛋站在一起,而不是害怕與高牆的關係不好。」由於評論人過去也曾有類似經驗,對於受到外界質疑時內心的煎熬與苦痛十分感同身受,因此期許大眾在面對這樣的事件時,更應換位思考。

 
【面對這些紀錄的勇士,我們可以提供精神、物質的支持,盼台灣扮演協助角色】

 

 中國場評論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 

 

 

  另一位評論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也認為,在中國新聞空間極度艱難的環境下,這些外媒記者和獨立/抗爭書寫者努力的突破限制,讓中國社會底層狀況和抗爭者的處境有被看見的機會。羅世宏鼓勵大家,在閱讀這些報導與紀錄的同時,除了滿懷敬佩之意,更重要的是為這些勇士提供精神和物質的支持,讓這些紀錄者能夠繼續前行。此外,也期待台灣能扮演協助的角色,提供這些中國的獨立報導者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寫書出版,像是提供獎學金、生活補助,讓這些書寫者可以來台灣讀書或寫作,在沒有生活、安全的顧慮下,完成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