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上午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各國的新聞媒體現況分享與熱烈討論,「2017亞洲華文新聞論壇」下午場由兩位中國記者一同談論更為敏感的中國媒體現況與中國因素對媒體影響以及抗爭報導書寫的經驗分享;兩位記者分別由各自的工作經驗,分析中國媒體與駐華外媒趨勢環境以及在極權政治下的抗爭報導理念與新聞倫理。

 

中國場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賴鼎銘擔任主持人。

 


 
【中國媒體的趨勢隨著網媒的發展在改變形式】


 
  第一位分享的記者指出,中國媒體大致有幾個發展趨勢,包括行動裝置閱讀模式普及、網路媒體崛起,商業網站自產新聞突破禁令;傳統媒體的記者轉往騰訊、搜狐、網易等商業媒體自產新聞;記者經營個人微信公眾號,產製內容;以及記者年輕化。


 
網路媒體興盛和行動裝置閱讀現象普及,商業網站自產新聞突破禁令


 
  由於現代人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看資訊,因此許多商業網站如騰訊、搜狐、網易等,都在經營自己的編採團隊,而且分工精細,涵蓋人物、調查、快訊、經濟、體育等組別。即使中國自2006年開始規定商業網站只能轉載、不能自產,但這些商業媒體仍持續與中央玩捉迷藏。當中央發現這些媒體在自製新聞就會被關掉,網站的因應方式就是將內容換個名字重新上架,宣稱是網友自發的文章而非內部自產來逃避中央的控制。


 
  而這類原創報導被中央發現並關閉的原因可能是觸及一些敏感議題,或是對一些頭條消息做了許多政府不想讓大家知道的分析評論。然而有些時候政府的禁令是無法理解的,過去曾發生某網站新聞被要求撤除的事件,當天新聞推送的頭條是一則保母虐待寶寶的新聞,當中有一段視頻是保母趁父母不在打孩子、抽巴掌,該篇新聞引發的關注與討論的人數眾多,結果中央高層就來要求他們把視頻移除,原因令人匪夷所思。


 
傳媒人才轉戰商業媒體網站或經營微信公眾號


 
  由於傳統媒體遭受許多控制與禁令,以及商業網站的空間相對大一些,因此許多懷有理想抱負的傳統媒體記者轉往騰訊、搜狐、網易這類的商業網站去自產新聞。「我可以發,你刪,刪完了我再發,待遇也相對較好」,因此傳統媒體人才漸漸流失,轉戰商業網路媒體。


 
  除了轉往商業媒體,也有一些記者辭職,轉戰經營微信公眾號,架設自己的公眾號發表資訊類或是評論類文章。這位記者提到:「比較優秀的傳統媒體人會辭職,全職去經營微信公眾號,透過閱聽眾的「打賞」獲取收益,有的人寫一篇文章就可以有一萬多人民幣的收入。也有些賺錢比較極端的是做八卦、美妝的網站,因為讀者多,賺錢更快,要在該平台刊登一則頭條廣告大約要六十萬人民幣。」然而周衛也提及,目前微信市場已趨飽和,知名的大概就那幾個,但還是有許多傳統媒體人陸陸續續投入這塊市場,有的人薪水甚至比在原本傳統媒體來的高。隨著傳統媒體的記者因為不滿經常受到禁令控管、以及待遇不佳等原因紛紛出走,中國記者愈趨年輕化。


 
【駐華外媒趨勢】


 
  相較於中國國內媒體,外媒並不存在審查問題,想做什麼、發什麼都是媒體自己決定,不過若外交部對記者的報導不太滿意,就會經常把記者找去談話,情況嚴重時,網站甚至會被封鎖。


 
  外媒通常會有一些保護記者的準則,例如盡量不讓中國公民單獨採訪,會有外國記者隨行,以保護記者人身安全。也有些外媒不會在報導中露出記者署名,以保護記者。即便如此,有些記者還是會堅持要署名,因為希望讓當局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不會胡亂栽贓,將不是自己產出的內容怪罪在自身。


 
  此外,中國公民在外媒的身分也是個問題,在中國境內,必須是「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記者證才會被中央承認,若拿著工作單位發給的記者證去進行採訪,可能會被說是假記者,但許多商業網站本身無採編機制,無法安排記者去考取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記者證,所以這些商業媒體的記者經常被視為假記者,拒絕接受採訪。


 
【駐華外媒採訪環境的困難】


 
  駐華外媒的採訪環境並不友善,採訪過程困難且外出採訪經常受阻。以外媒的採訪來說,通常訪民、運動者、學者、律師相對好訪問,然而熱點新聞當事人通常都拒絕外媒採訪,但中國媒體去採訪新聞相關人物就非常容易。官員通常也只接受中國媒體採訪,因為可以掌握情境和內容,但就是不接受外媒採訪。首位分享的記者先前曾遇過一位中國劇作家,一開始約訪時同意接受採訪,結果兩小時後突然來信拒絕受訪,只因為她是外媒身分,就被拒絕了。


 
  除了容易受到受訪者的拒絕,外媒記者外出採訪也經常遇到阻撓。與談記者無奈的表示:「從北京到村莊做採訪,一到現場就會有警察來詢問身分、阻撓,或是有穿著便衣的人會緊跟著採訪。」還有一次在採訪現場,自家記者被警察架走,現場同時有中國媒體記者、外媒等,但外媒特別容易受阻,甚至被以阻礙交通為由架離現場。然而警察不太敢碰外國記者,但會用腳踹旁邊的中國人,這位記者當時就被踹了幾腳,同行的外國記者卻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