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新聞路是一連串有意識的抉擇。」《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眼神堅定,在新聞產業渾沌之際,她仍目光炯炯盯著前方路途。4月28日,她於政大的「哲學星期五」中,以「新聞之路──一個報導者的私人筆記」為題,分享了她從事媒體工作一路以來的私密歷程。
一次又一次的探尋
李雪莉曾經短暫待過《聯合晚報》,後轉進《天下》,現於《報導者》中持續推動深度調查報導。她從「環境」、「歷練」、「能力」、「角色」和「團體」等五個面相,分享她一路以來的追尋。
這二十年來,李雪莉以記者為終身志業,走在新聞的道路上,她總是反覆問著自己:「每一次我做了什麼樣的抉擇、累積了什麼樣的能力、交了什麼樣的朋友、有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人,或者能夠被尊重的記者?」每一個去留都是她有意識的決定。
在《聯合晚報》中,每日必須快速處理三千至五千字的新聞稿,同時要找隔天的新聞、接洽採訪等,讓她深刻感覺新聞的朝生暮死,卻也訓練出她在處理新聞的速度。不久李雪莉進入《天下》,曾被外派至北京、也到過香港等地採訪,在《天下》讓她學會了國際化,也累積了做深度專題的能力。「每個環境都會決定你的行為。」李雪莉說,「在這二十年來,有幾個關鍵我做對了。」選擇《天下》和《報導者》都是因為這樣的環境能滋養她,讓她在新聞領域不斷進步,因此她決定擇良木而棲。
提升各方能力,踮起腳尖摘星星
不管是求學階段,或在媒體業中,只要有出國的機會,李雪莉總是搶在最前頭。她形容那就像踮腳摘星星,即使明白它很高、自己的能力不足,卻必須踮起腳尖嘗試。「不管那個任務有多困難、不管我是不是準備好了。」她說,只要有機會,她都會努力爭取,因為她相信:「成長最快是在你水土不服的時候、是在你面對新環境的時候。」
前十年的時間,李雪莉以從事文字工作為主,到了《天下》的影視中心後,她才慢慢培養起影像能力。她指出,一個好的文字工作者,必須具備影像訓練,因為影像的元素非常重視感性,而文字訓練則較側重邏輯。「影像會幫助你看到很多的細節。」李雪莉說,在採訪的過程,勢必會遭遇許多拒訪的情況,而看見對方所未見的部分,能增加受訪者對你的信賴,也讓對方有所獲得。她形容,如同楊德昌的電影《一一》,記者就像片中的小男孩,不斷拍攝每個人的後腦杓,「要讓受訪者看見他的後腦勺,看到他自己都看不到的角度。」因此必須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