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核網路假新聞 各環節應同時正視
為了改善假新聞的情形,《紐約時報》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針對兩位候選人推出事實查核機制。《端傳媒》在今(2017)年香港特首的選舉中,也對三位候選人採用即時新聞查核。何榮幸表示,他們是新聞行業裡的可敬對手,也很努力在對抗假新聞,「但我們知道遠遠不夠!」
「沒有一種方式能有效地杜絕假新聞。」何榮幸認為,我們應從上、中、下游仔細思考民主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從上層來看,由於政府就是製造假新聞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政府資訊若不夠公開透明,不可能改善假新聞現象。另外,前陣子行政院的政委唐鳳推行網路上關鍵字的過濾搜尋,用來發現假新聞,並在標示假新聞後同時列出政府的相關說法,以多元並陳的方式提供讀者自行判斷。
「不管事實查核如何發展,假新聞是不會消失的,甚至連萎縮都很有限。」何榮幸說,我們確實活在一個謊言與真實並存,好報導和假新聞共生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中,公民應該培養足夠的能力跟行動。他進一步說明,「大概沒有一個時代比此時更需要媒體識讀教育」,現在很多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如果還要有人透過事實查核告訴讀者什麼是假新聞,「讀者實在太偷懶了!」何榮幸表示,民間方面應該好好的深化媒體識讀教育,這也是民主能否更加深化的重要任務。
強調新聞脈絡化 鎖定分眾市場
媒體不但面臨政治宣傳、置入性行銷等舊問題,在網路、社群媒體興盛下,更出現許多新挑戰。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為了創造「眼球經濟」吸引點閱率、換取網路廣告,造成錯誤百出、缺乏查證的即時新聞層出不窮,媒體公信力不斷沉淪。同時,社群媒體如臉書(Facebook)不但拿走大部分廣告,媒體為了增加觸及率,還須付廣告費給臉書,嚴重限縮新媒體生存機會。
何榮幸說,面對媒體遭遇的新舊問題,《新聞的騷動》(The News)作者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倡議以新聞脈絡化,化解當前新聞的破碎化。此外,現今興起的新媒體,已不同於傳統媒體包山包海的綜合新聞路線,而是鎖定分眾市場,企圖在特定領域裡進行專業的解讀和詮釋。何榮幸認為,過去媒體扮演的民主啟蒙功能已經消失,在今日社會中,媒體應發揮的民主功能是在各自不同的分眾領域中進行社會對話。
「我們需要所有媒體在轉型深化的過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用報導的結構化、脈絡化,對抗新聞破碎化現象。」何榮幸強調。
重視並致力深度調查報導 社會應協力支持
「對抗假新聞,我們可以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何榮幸指出,跳脫只是辨別真假的作法,從美國到日本,全球各地興起一股調查報導的趨勢。譬如美國成立十年的媒體ProPublica,今年因調查報導第三度得到普立茲新聞獎;日本兩個月前也首度出現非營利調查報導網站。另外,前陣子各國主流大報都加入「巴拿馬文件」的調查工作,甚至以內容農場最主的BuzzFeed也開始從事調查報導,甚至入圍了普立茲報導獎。「調查報導的趨勢,代表它穿透事實表象、建構更穩固的真實。新聞媒體不只是分辨真、假新聞,而是透過調查報導在民主社會裡進行更有利的對話及論證。」何榮幸說。
目前調查報導媒體多數以非營利方式經營。何榮幸表示,不管是社會捐款,或是群眾募資等其他形式,「調查報導媒體很需要社會支持!」
何榮幸感慨地說,「新聞付費一直是不重要的。」他認為新媒體面臨更無解的題目是,大多數人認為看免費新聞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一直覺得天下是有免費的午餐,對於新聞更是如此。」他笑說,加上「萬惡的臉書」拿走大部分廣告,影響媒體的生存,甚至新媒體還需要付廣告費給臉書宣傳,才能增加觸及率,「這是我們普遍面臨媒體轉型,和新媒體生存的困境。」
何榮幸建議,新、舊媒體應各自尋找分眾市場利基,加上公民自建篩選機制、社會支持付費捐款,各類新舊媒體才更有機會共同建構民主深化的基石。他進一步說明,新聞媒體如果要繼續扮演民主基石,唯有在利他、公共、分享這幾個媒體核心精神和價值上發揮更大的功能,才能在社會對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民主不會從天而降,好媒體、好報導、好記者也是。」他強調,民主要繼續深化,需要透過社會的支持和努力,讓致力於調查報導的優質媒體走更長遠的路,民主也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