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媒體正年輕,出路在哪裡?/賴郁臻
6/1(四),多維導讀第八場系列講座〈未來媒體正年輕,出路在哪裡?〉,多維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張以明,分享多年來他在媒體工作的經驗,以及剖析國外媒體發展趨勢,讓大家瞭解瞬息萬變的媒體,究竟該何去何從?
眾媒時代的「參與」與「場景」
張以明認為,媒體形式不斷改變,新媒體Facebook、Google…..可能會取代電視媒體,直播可能會取代現有的電視頻道。目前媒體正處於十字路口,往前看會是AI人工智慧?還是互聯網?或是更新的媒體形式呢?當媒體已老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媒體的本質是永遠年輕呢?張以明認為媒體已從過去的「大眾媒體」變成「眾媒體時代」,人人都想參與媒體,每個人的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台SNG,隨時都能參與媒體,這是過去媒體沒有的「參與感」,而這將是眾媒體時代的重要因素。
張以明以圖為例,圖中的人耳朵都被耳機佔滿。現代人隨時隨地都需要媒體,現在人在哪裡,媒體就在哪裡,以前是媒體將訊息傳達給人,而現在是人隨著媒體。媒體人應該思考用戶在不一樣的場景裡,會需要哪些內容,當用戶在吃一頓早餐的時間或是通勤的零碎時間,會希望觀看哪些內容,媒體能夠提供什麼服務,眾媒體時代,媒體該把空間與時間還給人。
智能時代來臨,AI人工智慧的的變革
人類會如同恐龍一樣滅絕,被來勢洶洶的AI人工智慧取代嗎?張以明任認為,智能時代來臨,我們該思考未來如何與AI人工智慧合作,AI解放我們的勞動力,但AI比我們強大,未來會超越我們的智能,人類可能就會如同恐龍滅絕。未來社會因為AI的出現會產生很大的變革,就如同過去的人無法想像飛機如何飛行,十年前IPHONE出現時,我們也不知道十年後的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改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思維,過去機械時代的思維將改變,我們應該打破現有的認知框架,媒體不只是被動地看,而是可以主動參與。
AlphaGo打敗世界棋王柯潔,人工智慧不會圍棋卻能夠贏過棋王,張以明以此為例,解釋AI的應用。AI因為大數據,變得厲害,只要隨時聯網,就會擁有龐大的數據,Ai就可以一直分析數據,找出可能性。Ai與人不同,不需要休息,可以24小時學習很運用。AI打破兩百多年來的機械思維,過去相信的因果關係,將被AI推翻,大數據沒有因果的思維邏輯,而是根據結果回去推算原因。
AI在媒體產業的應用
如果AI可以打敗棋王?那可以當記者嗎?可以拍電影嗎?張以明介紹許多國內外AI運用在媒體產業的例子,現階段AI已經可以透過智能學習,發展出AI音樂家、AI編劇、AI剪接師、AI記者等,只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文本,AI就能找出公式,創作出內容。以AI音樂家為例,當我們提供給AI三萬首歌曲,AI就能不眠不休的運算數據,接著提供給AI關鍵字,AI就可以隨時隨地與音樂家伴奏,創作歌曲。AI編劇如理可證,只要提供足夠的電影文本,AI也能寫出故事,未來AI不只運用在科技領域,人文領域也能看見足跡。
目前,騰訊、百度、亞馬遜都已經開始運用智能寫作機器人,奧運期間,就已經使用過AI記者。數據新聞如股市、球賽等,以及知識類新聞如歷史、美食都是AI的強項,記者不再需要抄寫網路的內容,因為AI本身就在網路裡,處理資訊的能裡遠勝過人。張以明建議,未來新聞界可以發展調查報導,只有「人味」才不會被取代。
AI帶來的反思?
AI看起來很美好,但也不一定。AI不是搶人類的飯碗,只是想要人機協作,而AI的出現帶來龐大的失業潮,那人應該做什麼呢?張以明呼籲,Ai將基層的工作做好,使得人可以更專心的從事藝術創作,發展人類的共同情感與智慧。我們不應該只把AI當作員工,而是應該把AI當作夥伴,一起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以紐約時報為例,他們認為,不應該只把AI當作科技的提供者,應該讓AI更有人性,所以紐約時報,加入人類學來思考AI發展的可能性。
未來媒體內容應該具備的因素
張以明引述三本書,《流行製造者》(Hit Makers)、《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內容陷阱》(The Content Trap),以三本書為借鏡,探討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
《流行製造者》(Hit Makers)提到,還是熟悉的東西,最容易流行。張以明認為,現階段的選擇明明變多,但賣座的作品,仍是老掉牙的故事。《流行製造者》一書認為,所有的喜歡都是「熟悉」加上「意外」,熟悉的東西最容易流行,往往大家卻最忽略「熟悉」的地方。
《流行製造者》呼籲,即將要告別「平庸時代」,我們時常誤把平庸當小眾,小眾是大部分人不感興趣,只有少數人狂熱,而大家都不喜歡的就是平庸。未來不好不壞的時代將結束,要就給我最好,要不就給我免費。
《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媒體即是注意力商人,吸引眼球的注意,已達到商業價值。從過去歷史來看商人、媒體、觀眾的關係,如果過頭就會改變,這三者是動態的關係。過去商人創造需求,例如橘子水、牙刷等,現在的牙刷是必需品,但過去是被創造出來的需求。此書呼籲,未來將是「後廣告時代」,廣告已死,過去媒體太依賴廣告做為營收,未來廣告最好有價值,廣告要跟內容一樣好,甚至有人願意付費看廣告。張以明認為,未來媒體應該是服務,幫用戶解決他們的需求。
《內容陷阱》(The Content Trap)此書要推翻「Content is king」,內容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內容人永遠只想內容的單點價值,永遠會跌跤,媒體的未來不能只想內容,應該要想用戶連結(User Connection)。未來應該思考,用戶的需求,可否創造出一個新媒體,用戶能自己上來使用,例如火災時,用戶會需要怎樣的媒體?張以明認為,CD雖然沒落,但對音樂的需求仍然存在,未來應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而非只想內容的價值。
參考閱讀:
《流行製造者》(Hit Makers)
《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內容陷阱》(The Content T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