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開始前,林育立專注聆聽每位聽眾介紹自身的來歷。
曾任駐德代表處新聞編譯、中央社駐德記者,現旅居柏林的獨立記者林育立,6月25日在慕哲咖啡館分享他十幾年來採訪累積的觀察與心得,以新德國崛起、能源轉型、轉型正義、難民危機與梅克爾政權等主題,寫成《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希望借鏡德國的經驗,連結台灣在相關議題上的看法與實踐,帶給台灣讀者多元的視野。
從主流媒體再回到德國當獨立記者
18歲考上大學那一年,林育立懷抱著對德國濃厚的興趣,展開德文學習之旅,直到服完兵役,1998年前往德國讀書,2002年碰巧有機會到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翻譯德文媒體,林育立正式進入新聞業。那一年的時間,培養林育立快速閱讀德國報紙、翻譯德國新聞的能力。2004年到2010年,林育立為中央社擔任駐地記者,常駐柏林採訪德國與歐洲其他地區之新聞。
然而隨著網路媒體的蓬勃發展,林育立深感主流媒體記者面臨的高壓環境,例如主管要求記者每天要發很多的新聞、要求記者具備拍攝影音、照片、剪輯新聞的能力,搶快、搶點閱率的媒體價值,導致許多媒體亂象。面對記者工作時間高度擠壓的情況,急促的節奏讓林育立無法好好發展深入議題的興趣。由於重視議題的深耕與研究,林育立決定離開台灣媒體,2012年重返德國當自由記者。
回到德國後,林育立開始有較長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有興趣的題目並深入研究,同時也接一些口譯的工作維生。那段時間他萌生了寫書的念頭,透過系列報導的方式討論一些深入的議題和觀察,舉凡書中的能源、轉型正義等篇章,林育立都曾投稿於想想論壇、報導者、天下獨立評論等台灣媒體,藉此了解台灣讀者對於德國哪些議題較為感興趣,進而發展成書籍主題。
演講席間有聽眾問到台灣人在德國擔任獨立記者的可能性,林育立表示:「在德國採訪的過程並非一個人。因為參加『德國外國新聞記者協會』,400多位成員來自世界各國,所以我可以跟著協會的活動見到重要政治人物、採訪許多企業家老闆。協會每個禮拜也會舉辦參訪活動,到處認識各種議題和知識。」林育立鼓勵同樣想當獨立記者的人可以多參加這類的組織,建立人脈也拓展接觸各議題的機會。
林育立分享記者生涯的經歷。
太陽花運動找到自我定位,寫書是重新和台灣連結
「太陽花運動對我來說,是找到我們這個世代的定位。在台灣,二三十歲的世代,多數人的政治啟蒙都和太陽花運動有關,但我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四十歲的這個世代,我們這個世代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在職場擔任主管,但我總覺得這個世代大部分的人都太聽話,好像少了突破和開創。」林育立表示,太陽花運動令他備受鼓舞,因為媒體的工作經驗和德語能力讓他能有所貢獻。
太陽花運動發生時,林育立看到台灣的運動風起雲湧,但整個歐洲德語國家(包含德國、瑞士、奧地利)沒有任何關於太陽花的深入報導,於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寫了一篇深度報導刊登在德國的報紙,甚至被選為頭版頭條,各地車站隨處可見林育立關於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報導。「這對我來說非常振奮,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找到了寫這本書的目的,在德國待了十幾年,對這個國家有許多的觀察也採訪過非常多的事件,太陽花運動算是鼓舞我將這些年的觀察和記錄寫下來分享給台灣讀者。」
從寫幾百字短篇報導到寫幾十萬字的書,林育立認為,作為記者不變的目的是要促進社會公共事務的討論。「報導必須要讓大家都懂才能開始討論,所以作為記者來寫一本書,我的定位是要讓高中大學的學生都能容易讀懂,文字上要盡量淺顯,避免太多的專業術語,而且要易讀、有趣。」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交通、資訊科技傳輸容易,即使身處德國,對於台灣事務也是相當熟悉,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使得居住在何處不是那麼重要,但對於林育立來說,長年旅居德國,這次出書也是一個機會讓自己的德國經驗與看見能帶給更多台灣讀者不同的視野,更是一個機會讓自己和台灣產生更多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