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的生活是靈感的來源/吳佳穎
 
  「哈囉大家好,歡迎光臨台灣吧。」林辰一上台就收到熱烈掌聲,但其實比起外表,林辰的聲音可能更為民眾所熟悉。《日思夜夢》敘事講堂,最後一場邀請「台灣吧」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台灣吧」影片主持人林辰Buchi,從自身經驗出發與民眾分享聲音、動畫敘事製作的心路歷程。
 
製作影片初衷  降低社會資訊不對稱 
 
  早在推出台灣吧之前, 2013年林辰便已經透過Youtube、臉書發表「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影片,這支花了2週時間製作的影片,在Youtube獲得170萬的點閱次數。
 
  畢業於東華大學經濟系,林辰說,大學4年裡,在經濟系裡我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質疑」、「資訊不對稱」。其中資訊不對稱是讓市場經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311福島核災後,當時社會反核浪潮興起,一開始我也跟著反核,但有一天看新聞時,「對任何事物都要質疑三分」的想法突然蹦出腦袋,我突然意識到「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反核」,因此林辰開始搜集核能相關資料,並以「正、反、合」的結構撰寫腳本,先陳述核能優點,再提出反核立場,最後總和兩方觀點提出看法。
 
  整支影片以「高橋流」的風格呈現,全黑的背景、反白的黑體文字、適時放大重要資訊,並搭配圖片輔助說明,極簡的風格希望讓觀眾將焦點放在資訊上。「剪完影片,我回家大睡一場,醒來發現影片大受歡迎,」林辰說,那次經驗讓我深切感受到網路時代的傳播能力。
 
有意識的生活能有效運用過去的生命經驗

 

 林辰鼓勵現場畢業生勇於追夢。(臺藝大圖文系106級畢業展《日思夜夢》團隊提供)。

 
  做了這麼多支影片,總會有很多人問林辰「靈感是怎麼來的?」


 
  林辰說,「當個有意識的人,這樣你才會觀察平常不會注意的事情。」林辰舉男高音為例,一般人唱高音,可能會有破音、或唱不上去的情形,但男高音有意識地控制發聲器官,因此能控制發出的聲調。


 
  但林辰自承是在加入「台灣吧」之後,才開始進入有意識的生活。


 
  高中時,參加校內團康社,因為喜歡繪畫、主持、舉辦活動,林辰立志進入政大傳院,當時讀書只是為了達到指考政大傳院的錄取門檻。放榜後,分數的確達到錄取門檻,但因為政大傳院指考錄取與否以學測成績做為門檻,因此無緣政大傳院,到了與當時志願毫不相關的經濟系。


 
  進到經濟系後,「那時候心情很悶,所以有點賭氣,」林辰每天帶著繪圖板進教室,過著從不遲到早退,但也不太聽課的生活。直到「屏風表演班」到東華大學表演,看完表演,當時林辰發現,「對,這樣的生活才是我要的!」便帶著休學申請書找系主任簽名,準備休學加入屏風表演班。


 
  林辰說,當時系主任沒有長篇大論,他只問我:「以你目前的能力,你有辦法撐起這個夢想嗎?」那時我才意識到,一直以來我都是以「興趣」驅使自己投入某些事物,但這些興趣仍不足以稱之為專長,「那時候我發現我好像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


 
  之後研究所期間到烏干達當志工,帶著「5年內在烏干達創業的夢想」回到台灣,這個夢想在「台灣吧」成立後宣告失敗,轉列入林辰往後預計達成的人生清單。


 
  經歷這麼多無意識的生活,林辰說,這些都是創意累積的過程,在有意識的規劃下,「這些過去累積的事物,現在都可以一點一滴地用上。」


 
「思考無法消除恐懼,唯有行動」


 
  演講尾聲,沿用「台灣吧」敘事風格「理性的頭,感性的尾」,林辰鼓勵在座畢業生,「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吧!」林辰說,「思考無法消除恐懼,唯有行動。」行動過程中累積的經驗,都會成為未來有意識生活的養分。

 

演講結束,林辰與現場民眾合照。(臺藝大圖文系106級畢業展《日思夜夢》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