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玩‧媒瞭‧學媒體》 讓「媒體素養」走入教室

  隨著媒體亂象叢生,「媒體素養」一詞近年來討論度大增,也被列入107年課綱的核心素養,但如何讓「媒體素養」走入教室?南湖國小教師鄭智仁將過去9年,與張家倫、毛俞婷、賴慧玲等三位作者累積的教案整理成書,出版《媒玩‧媒瞭‧學媒體:媒體素養教學寶典》。

  2008年,卓新基金會前董事長陳世敏,邀請當時「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的同事,鄭智仁、張家倫、毛俞婷、賴慧玲等四人,合作撰寫「媒體素養」教案,並刊登在《「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08年至今累積近3、400篇教案。經過篩選、整理後,歸納出5個主題:商業行銷、媒體再現、資訊真偽、新媒體、媒體近用。除了書中內容,也提供教學投影片,鄭智仁說,「希望這些具體的做法,能幫助推廣媒體素養教育。」 
  

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同時也是本書的推薦人,他說,「我要修正序中『一不四沒有』的說法」,是「一不『以為』四沒有」—-『以為』沒有時間、『以為』沒有教材、『以為』沒有信心、『以為』沒有支援、不想接觸。

  林玫伶說,如果老師能建立「媒體素養」的觀念,透過觀念成形,可以將相關內容一步步融入課程中,這本書也提供老師許多具體教案,讓授課老師能「扶著欄杆過河,」透過實作中一步步摸索媒體素養教育如何進行。

  新書發表會現場,鄭智仁也現場演練教案,提供10段咖啡相關的新聞段落,讓參與者重組新聞,實際體驗記者產製新聞的過程。透過段落選擇、立場安排、下標等方式,感受新聞產製過程中的人為影響因素。最後鄭智仁以傳播通道的概念「S (Source) -> M (Message) -> C (Channel) -> R (Receiver) -> E (Effect)」作結,提醒民眾在觀看新聞時,要適當過濾訊息。 
  但卓新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也提醒,媒體面對部分議題,如政治新聞,固然有立場偏頗的可能,但如教案中所演練的咖啡新聞,受人為主觀意識干擾較少,也建議教師在進行「媒體識讀」教育時,如果能與新聞工作者合作,或許更能理解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情形。 

鄭智仁在恩師吳翠珍老師的帶領下,投身「媒體素養」教育工作。(攝影/吳佳穎)

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說,如果能將「媒體素養」觀念融入一般課程,可以改善媒體素養教育「一不四沒有」的問題。(攝影/吳佳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說:「好的記者需要好的觀眾,因此媒體素養是改善媒體環境的根本工作。」(攝影/吳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