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的困境與採訪技巧(下)/吳淑鈴


 
各說各話、意見紛雜 需理出事件核心


 
    陳貞樺補充,「在調查報導的過程中,正反兩方的說法互有衝突時,記者要抽絲剝繭做出判斷,除了靠專業能力,前面提到的前置作業是非常重要的。」她表示,採訪過程中,面對居民的憤怒情緒和疑問時,必須一階段一階段地去論證假設,「我們本來很糾結於個人、正反兩方的衝突,但不斷地累積知識後,瞭解真正的核心是轉爐石的規範有問題。」陳貞樺表示,管制的寬鬆情形,以及如何清除已埋入的轉爐石,才是她們報導的重點。


 
    「做調查報導的時候,有時候沒有真正的壞人。」陳貞樺認為,記者應該做的是「屏除紛擾的正反說法,看到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為了爭取土地正義,居民已和業者進入過程訴訟。在〈看見高雄土地傷痕〉刊出之後,法官認為轉爐石在這塊土地上不是產品而是廢棄物,所以判業者敗訴。居民認為高雄市政府怠慢也提起行政訴訟,法院一樣判高雄市政府敗訴。「如果以後再遇到轉爐石填到農地的事件,這個判例會成為很好的參考依據。」陳貞樺說。


 
主稿求客觀  人物稿仍應扣緊報導脈絡  

 
  鄭涵文和陳貞樺演講的第二部分關於寫作的呈現方式。負責撰寫主稿的鄭涵文說,面對正反雙方都看似有理的情況,寫作時應「避免沒有客觀事實支撐的情緒」。例如居民以憤慨情緒指謫業者時,「如果沒看到客觀的證據,或是在監察院的調查報告、環評報告等資料裡都沒有相關的陳述時,我們就不會放入報導內容裡。」她表示,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才能論述,這也是她們後來確立的報導方式。


 
  鄭涵文說,她的寫作策略是在各說各話之後,梳理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最後再導回更後面需調整的結構問題,「雖然表面上好像沒有真正的壞人,但壞事就是壞事,必須討論事件背後的結構問題。」


 
  在人物報導方面,陳貞樺則坦言她是第一次寫人物稿,用新手的角度和聽眾分享她的技巧。她表示,寫主稿的時候必須公正客觀地呈現,但人物稿不能沒有記者的觀察和立場,否則內容會變得很扁平、不太好看。她的人物稿以自救會會長為主角,在訪談過程中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生活、家庭、過往經歷等面向,在態度上把受訪對象當朋友,理解對方的行動理由,另外也跟她的家人、鄰居、村里長輩做了許多人物側訪。

 
   「但我訪問她是因為她是自救會會長,所以寫作內容會扣緊她的抗爭過程,有些東西就不會呈現。」陳貞樺說。


 
數位呈現  將艱深的議題轉化成高可讀性

 

陳貞樺提及《報導者》在這兩年透過數位呈現的報導作品中,漸漸摸索出一些產製流程。 


 
  陳貞樺說,《報導者》這兩年做了很多數位呈現的作品,慢慢摸索出一些流程。她說明,數位專題會有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工程師、設計師,甚至有負責執行專案的PM(Project Manager,專案經理人)一起討論合作,而最了解事件全貌的文字記者必須參與製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報導在數位呈現方面,採用了衛星圖、圖資、插畫,和影像等多媒體素材。陳貞樺解釋,報導團隊用Google Earth以地圖時間軸的方式呈現當地3年的變化,讀者可明顯看到當地從大水塘範圍逐漸縮減到填平的過程。另外他們希望強調該土地的重要性,便向內政部調出該地的相關圖片資料,讓讀者理解事發土地的珍貴。


 
  鄭涵文說,由於轉爐石、爐渣等性質都不同,所以他們思考如何將複雜的知識簡化,最後以擬人化、插畫的生動形式描述爐渣家族。製作團隊也使用影像素材,「我們去了旗山很多次,但每次去都還是感到很震撼。」鄭涵文說,與其只用文字呈現,不如用影片呈現當地樣貌。於是攝影記者便以影像圖集的方式,帶讀者如親臨其境般地從土地外圍走入現場。鄭涵文表示,團隊試圖用不同的媒材鑲嵌在議題裡面,讓讀者可以用圖像的方式去理解較艱澀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