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價值的保衛戰/賴昀


 
  在過去,台灣的媒體環境受到戒嚴時期報禁的影響,為中國國民黨把持,而在1987年解嚴並解除黨禁、1988年解除報禁之後,報社、雜誌社等新聞機構數量倍增,新聞自主性受到學者和民間團體的重視,開始推行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自1995年起透過各種救濟管道向政府發出呼籲。而在2003年,立法院通過俗稱的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規定政府、政黨不得捐助與成立新聞媒體。2005年,國民黨將中視股權出售民間財團,政府則建立公視集團,被視為是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從2008年起,隨著國民黨重返執政,赴中多年的旺旺集團返台投資,先後買下了《中國時報》、《中國電視》、《中天電視台》,形成旺旺中時集團,並成立了《週刊王》,掌握了豐沛的媒體資源,並計劃購入有線電視頻道業者中嘉網路,引起許多學者憂心此舉為台灣媒體財團化的徵兆,造成台灣媒體環境遭壟斷,自2010起陸續展開反對《中時》、《中視》、《中天》併購案和反旺中併購中嘉案的抗議示威活動,同時旺中集團旗下媒體極為傾中的報導立場、移花接木的新聞製作手法也引發廣大批評聲浪。 


 
  而在2012年,旺中集團主席蔡衍明更在《華盛頓郵報》的訪談中聲稱六四事件沒有人死亡,引起包括王丹在內的中國民運人士撻伐,王丹隨後發起拒絕中時運動。同年,《壹電視》無法在有線電視頻道,壹傳媒指證是受到旺中集團阻止。及後多個團體透過Facebook共同發起反媒體壟斷運動,訴求NCC與公平會介入旺中併購《壹電視》一案,以及制定《反媒體壟斷法》。


 
  參與拒絕中時運動的成員對旺中集團的疑慮主要來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藉財團之手影響台灣媒體環境,進而干預台灣民主的隱憂。正是旺中集團形成的2008年,中國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意圖藉此為中國樹立富強的形象,而欲壓下令中南海當局難堪的國內外對中國境內人權問題的質疑與抗議行動,因而在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之間密集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方法,並開始以媒體併購作為手段,指使私營財團購入台港的主流媒體,旺中集團即是應運而生。


 
  紅色資本的入侵,以及過去黨國時代留在媒體內部的殘餘勢力,使得許多家媒體所製作的報導往往帶有特定政治立場的色彩。媒體擁有提出公共議題、帶領公眾討論的功能,更能以在訊息重製過程中以其對資訊的轉述來左右大眾的觀感,進而塑造公眾意識乃至文化,因為媒體對社會的重要性,從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到反媒體壟斷運動,皆旨在追求自由的媒體環境。


 
  在反媒體壟斷運動中提出的四點訴求:政府嚴審、反壟斷入法、反中國因素、聲援壹傳媒工會,可視為對本土媒體價值和新聞自由的捍衛。當時,《中國時報》、《中國電視》和《中天電視台》皆以大幅報導回擊並指參與運動的學生是受僱而來,且要求當時倡議學者之一的黃國昌負責。在之後2014爆發的318反服貿學運(即太陽花運動)中,包括旺中集團在內的「統媒」與學生之間的衝突更顯劇烈。在《中天新聞台》的政論節目中,來賓強烈攻擊學生及學運,而該台扭曲的報導內容也引發民眾在中天大樓外高喊「假新聞」抗議。立法院外的學生則在《中天》記者身後舉起「請報導真相」、「快轉台」等標語。

 

 

  2017年,上演了另一場捍衛媒體價值的保衛戰。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於1996年透過民間募資籌組而成立,抱持「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電視台,是一個具有護衛本土理想的電視台」這樣的理念,以傳播台灣主體意識為宗旨。而在創辦人蔡同榮過世、現任董事長郭倍宏上任之後,民視推出了每週20堂課的《台灣學堂》,是台灣第一次公開地在電視媒體上詳細且有系統地介紹本身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並探討未來的可能性。


 
  郭倍宏本人及民視強烈的獨派色彩引起泛藍勢力和中方以及特定企圖者的不悅,發動對郭倍宏和民視總經理王明玉的攻擊,其後又意圖透過改變民視股權結構來撤換民視新的領導團隊。此事引起廣大關注,並獲得包括彭明敏、史明等50位意見領袖連署聲援郭倍宏團隊。


 
  所幸,最終郭倍宏團隊獲得超過七成民視股東的支持,仍任董事長之職。郭倍宏承諾,將仍奉民視的創台理想為圭臬,監督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持續為台灣人發聲,實踐媒體作為第四權的價值。


 
  民視遭遇的危機猶如又一記警鐘,提醒著社會大眾,紅色資本與財團對本土媒體價值的威脅仍迫在眉睫,媒體受財團操縱新聞自主性的憂慮一直存在,使媒體發揮功能、維護媒體價值,使台灣擁有一個自由、自律的良好媒體環境仍然是必須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