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方式支持調查報導/吳佳穎


 
  獲利掛帥下,近年來商業媒體逐漸減少「調查報導」的投入資源,胡元輝說,近年來社會開始思考,「用各種型態支持調查報導」,其中「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2017調查報導工作坊的尾聲,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介紹台灣第一家新聞類專屬的群眾募資平台,「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鼓勵在座年輕學子提案,加入調查報導的行列。


 
  胡元輝說,相較於其他類型,調查報導是「具挑戰性」的新聞文類,且需投注大量資源。商業媒體一方面需要透過調查報導建立社會公信力,但在獲利考量下,往往有心無力,因此以各種方式減少調查報導的資源投入。
 


  如,目前商業媒體以「混做」方式經營調查報導,一方面要求記者處理一般新聞工作(即時新聞);另一方面,也要求記者在工作空檔,進行調查報導。此外,商業電視台,雖然有部分組別/節目專職負責調查報導,但往往因為截稿的時間壓力,無法讓記者完成兼具深度與層次的調查報導。


 
  面臨新的經營環境,胡元輝說,「非營利組織」近年來逐漸擔負調查報導任務,美國有幾個大型非營利組織,甚至可以養幾十個調查報導記者。有鑑於此,台灣近20年來,許多組織開始以非營利方式支持「調查報導」,如上下游新聞市集等,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以「基金會」方式經營的網路媒體「報導者」。


 
  此外,「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也是支持調查報導的新方式。6年前,在社會有心人士的支持下,台灣第一個新聞類的群眾募資平台「weReport」問世。讓有心從事調查報導的獨立記者,能在平台上籌募資金。


 
  除了「weReport」,「SOSReader」是另一種類型的新聞類群眾募資。但SOSReader經過轉型,近期將宣佈新的經營型態,不再走傳統集資的方式;「媒體小農」則是讓讀者能自由贊助喜歡的報導。胡元輝說,「這表示台灣社會希望能透過新的形式,來支持有心的、好的報導。」


 
  weReport上的新聞提案分成兩類,第一,就特定主題提案,提出報導計畫,經過委員審查後,即可上架。完成《遙遠人聲 Distant Echoes》(車諾比核災後30年,白俄羅斯紀實報導)的獨立記者廖芸婕,便是透過weReport平台募資完成,並將在國外的報導照片回饋給支持者。


 
  此外,weReport近期開放第二類提案方式,鼓勵非營利組織就其類型、倡議內容,提出未來採訪計畫。如「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系列報導」就是由倡議組織發起,加入「報導」元素後,在平台上進行募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