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時代的提問:怎樣算是假新聞?(上)/賴昀編譯
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的悲劇凸顯了媒體不被信任的情況:大眾認為媒體總是站在強權的立場
格蘭菲塔大火之後,聚集在西倫敦的抗議民眾。圖片來源:Matthew Chattle/Barcroft Images
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受到一場帶給他「大眾消費主義及其集體心理與庸俗風潮的驚嚇」的美國之旅啟發而創作出他的反烏托邦小說。想想赫胥黎如何描寫小說裡的通訊網路:日日24小時不間斷地充斥著的色情影像、消費至上和集體思想強大到使人們對資訊來源的信任度不斷降低。
許多原因使得反烏托邦小說在2017年受到廣泛關注。在災難頻傳和政治混亂局勢中,《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84》和阿特伍德(Atwood)的著作《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在去年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的銷售統計紀錄中,是大西洋兩岸最熱賣的書籍。根據阿特伍德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當中描繪的極權、厭女國度在現實世界引起迴響並吸引了超過兩百萬觀眾每週在英國Channel 4電視台和美國影劇串流平台Hulu上密切收看。
「當他們譴責恐怖份子與毀棄憲法之時,我們並未覺醒。」在特里莎•梅伊(Theresa May)因曼徹斯特和倫敦橋攻擊事件而在人權立法上遭到挫敗之前播出的一集《侍女的故事》中,旁白如此說道。
先前駭人聽聞的格蘭菲塔大火悲劇點出了英國在21世紀極糟的社會分化情形並直指其首都的社會與經濟不平等形況。這起事件同時凸顯了媒體不受信任的情況:大眾認為媒體總是站在有錢有權那方的立場,與無財無勢一方對立。
「為什麼他們之前不來?」一名老人對Channel 4的記者瓊•斯諾(Jon Snow)怒吼。當時,斯諾身邊都是被迫目睹人們慘遭火吻方得有機會在全國性電視台訴說苦楚的居民。
對於缺乏官方援助的怒氣和擔心後續處理會因調查工作延遲的憂慮導向了對媒體低報死亡數字的質疑。莉莉•艾倫(Lily Allen)指控媒體是這場悲劇的共犯。聲稱自己致力於「提供難以見於主流媒體的資訊和分析」的部落格Skwawbox在第一時間登出並隨後撤除一篇報導,其內文宣稱有一則官方通知出台,旨在阻止各家媒體報導真相。
《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在週六頭版以頭條「柯爾賓(Corbyn)支持者散佈關於格蘭菲塔死亡人員的『假消息』」控訴左翼部落格煽動緊張情緒。該篇報導建議國會將這些說法納入正在進行的「假新聞」調查工作所查對象當中。
真是如此?撇開人們指控《太陽報》(the Sun)記者耍了撒謊以進入醫院病房的老招或斥責《每日郵報》(the Mail)將火災歸罪於一名男子在危險的居住環境中買了一台新冰箱,此舉依然無法顯示主流媒體關心被其長期忽視與消音的人群。
面對死亡和絕望,這也許不是最有效益的提問,但如果媒體要發揮功能且我們要避免失去民主價值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就至少應該要問:怎樣算是假新聞?
能以電腦演算法來辨別真偽的消息,很明確是為商業或政治目的而被有意地進行病毒式傳播。有一篇關於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和數以千計幽靈票數的報導,即是由一名23歲的年輕人以5000美金為酬所撰寫,其內容就與赫胥黎筆下的世界一樣虛假和超現實。
在《1984》裡,一切真相由老大哥說了算。在2017年,一切真相由川普(Trump)和其他政客說了算。當這些掌權者的意願被違背時,「假新聞」的呼聲便起。
但若是無心所犯的錯誤,則不算是假新聞,必須承認的是,在真相大白之前,這世上謠言滿天飛,查證工作非常費時;這是新聞機構必須在確認任何訊息之前等待官方資訊,例如死亡統計數字等,被證實。
許多跡象表明大眾對媒體的信任不斷流失。YouGov針對1600位英國成年人的調查指出,當中有61%受試者同意「假新聞」應被描述為「新聞機構扭曲自家報導以符合自家政治觀點或利益」。
在英國,很多媒體以剛愎自用為傲,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也存在於美國,上週,福克斯新聞頻道(Fox News)將它明顯不正確的「公正與平衡」標語換成了「最多人收看,最多人信任」。)
阿特伍德在今年的一次採訪中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充滿著獨裁統治、思想警察、話語轉述和假新聞……當你完全控制新聞系統,你真的可以製造假消息。」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網路在近年被當成一個超越國境獲取資訊的完美機制。
網路上大量易於查證的新聞和消息來源可能使反烏托邦主義的警示似乎為時尚早。然而,我們可能在網路科技出現的早期對於它帶來的事物——社交媒體——太過興奮,以致我們忘記擔心潛在的副作用,諸如假新聞和負面行為可能削弱民眾對媒體的信任。
民主政體仰賴於知情的公眾,極權主義則憑藉假新聞茁壯。阿特伍德描寫了赫胥黎的視角——人們耽溺毒品、性愛和娛樂——簡單來說就是「萬事皆足,萬事皆無意義」。最好的反烏托邦小說及其作者正在為我們的時代提供這樣的警告。
——————————————-
編譯:賴昀
原作者:Jane Mart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