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韓的核武 看台灣媒體的怠惰!(上)/呂一銘
其實,只要是新聞,記者就要善盡採訪職責,否則就是一種怠惰;而相關的政府部門或學界,若不即時協助記者發揮新聞傳播功能,亦是一種對社會的怠惰。
半世紀前只要我採訪科技相關新聞,即便是簡陋的國科會(當時尚在北市寧波西街巷內的舊公寓),亦會給予協助(例如介紹相關專家學者專訪);而中研院或台大相關科技學者,也願提供「解釋性」的分析(例如人類登月或太空科學發展,或月岩贈送台灣等),就連小小的原子能委員會(尚在故副總統陳誠官邸,只有一個祕書長和極少數「安全」幹部),一樣熱心提供(類如同位素在醫學用途,或計程車載核物料輻射污染事件等)。
簡言之,任何科技新聞事件,並非只是單純「孤立或獨立」的專業事件,與其相關的領域都有牽連;像北韓近年不斷試射核彈、氫彈,不僅涉及國際外交、地緣政治、軍事戰略、還有科技、醫學、輻射安全等等,幾乎是「全方位」的新聞大事件,所有相關的採訪路線都應「分工合作」,才能使全貌浮現,幫助閱聽大眾了解事實真相,而不是隨外電起舞,或是台灣「無輻射安全疑慮」等等。
目前常見的報導多以「核彈、氫彈」的「毀滅性功能」,或「核武」殺人等特性描述居多,或對大國的勾心鬥角、威嚇、斡旋,及北韓的傲慢態度等,一再重覆,作情緒性的報導;但對北韓的種切作為,卻「諱莫如深」(甚至連負責核武者多語焉不詳,只知金正恩「倚重」或「保密到家」)。至於對「擁核」的利弊得失,泰半只見描繪軍事性的優越性,卻忽視其危害世人及生態環境的嚴重性,甚至連會產生「得不償失」的後果等等,更未見有深入剖析,大多「點到為止」,不無憾焉。
2017年2月15日,中共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曾對媒體稱,2008年汶川大地震,導致斷電,冷卻水池破裂、水位下降,堆芯有裸露的可能性,後來緊急調來柴油機才恢復供電,解除危機,說得十分「輕描淡寫」,而這個類似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狀況,竟然被中共瞞了整整九年;據專家分析,當時應該是發生了核子洩漏的嚴重問題。而這場大地震,便已知造成近七萬人死亡,一萬多人失蹤的人間慘劇,當時曾有人質疑中國在德陽和綿陽的核研究基地,是否因地震造成事故,引發核輻射洩漏等問題,但中共紿終三緘其口。
事實上,在汶川大地震過後,《開放雜誌》等多家香港媒體就曾披露,汶川周邊有秘密的核設施,包括重災區北川縣及安縣,可能有一座核武器庫和一座核反應爐,已遭到破壞;官方極力保密,聲稱未發現核料洩漏問題。核安全信息交流中心發起人何岸泉表示,汶川地震,應該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核子洩露。
而中共為了「儲存」3000枚核彈頭,就從西藏延伸到福建,挖下全長5000餘公里的地下核武長城。據美國國際戰略與評估中心的報告稱,這個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是為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並指出,中國二炮部隊最重要的地下飛彈陣地可能位於華北某山區,內部隧道總長達5000餘公里,戰略彈道飛彈能在這座「地下迷宮」中機動部署,並從數百座真假混雜的地下發射井群中發射。但這種所謂的「深埋部署」,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已有部分「破功」,因為全球強烈地震頻率頻仍,已被地球科學界視為「防不勝防」,中共擁有如此多的核彈頭,豈非在「自掘墳墓」?!
試想,近70年來各大國頻頻實驗核彈、氫彈等,累計高達2千多次,不論海洋、陸地地層等,均遭輻射和重大衝擊(一次實驗,約莫製造人工地震達5、6級的強震規模,氫彈更是厲害,像北韓9月3日的氫彈試射,便引發規模達6.3人工地震)影響,類此的「爆炸試驗」,自對地球環境生態產生日積月累的破壞影響;而此亦被今天大氣或地球科學家們,視為是造成今天「極端氣候」及「地震頻仍」的原因之一。
例如,空中核爆會放射強烈閃光,衛星可以拍攝得到。爆炸發出的巨響不僅會在人類聽得到的頻率範圍內快速傳播,還有「超低頻音」(頻率低於20赫茲)的聲波會在空氣中傳播相當長的距離;設有微氣壓計的超低頻音「監聽」裝置可偵測非常微小的大氣壓力變化,判讀出超低頻音訊號。
各種核爆都會產生某些穩定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在空中試爆時,這些同位素氣體會被噴到高空。冷卻之後,放射性氙等某些同位素依然呈氣態,成為核爆的餘跡,其他同位素可能凝結或與灰塵結合形成微粒,飄散到世界各處。早在1948年,美國空軍就曾在太平洋監測美國的空中試爆,並確認這類放射性微粒相當大,只要讓空氣流過類似煮咖啡用的濾紙就可採集得到。
由此可見北韓的研製核武,已不只是金正恩個人英雄主義,或金氏王朝獨裁作祟,或窮兵黷武殘民以逞的問題,而是嚴重威脅東北亞區域的和平安定,乃至世界和平世人安全的問題(鄰近的中國或俄羅斯、或日本、南韓,連美國本土亦難倖免等)。而其「擁核」,等於是在「不確定性的地雷上睡覺」,此已不是「耀武揚威」可以炫耀,因為如何安全「存儲」核武,就是十分頭疼的問題,大國均不例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