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的謬誤-從廣播恐慌事件看現今網路的極化現象(三)/涂敏編譯


 
  如此一來,收聽廣播才能變成一種「公民的實踐」,透過讓人們暴露於多元性中,創造更民主的社會,但前提是聽眾要能正確收聽。易被煩擾或受騙的聽眾較易受宣傳的影響,是一大憂慮。一群以「宣傳批判家」之稱聞名的進步主義記者與思想家致力於教育聽眾,宣傳分析學會(The Institute for Propaganda Analysis)也是此運動的前線。學會成員呼籲聽眾,要一邊檢視自身的偏見,一邊分析廣播內容的操縱跡象,以批判角度收聽廣播便成了負責任的公民,每日必修的功課。然而,許多進步主義者對聽眾識別力的擔心,來自美國人都是傻子的想法,這個想法還從一次大戰期間軍人的智力測驗中獲得證實,據稱該測驗透露了令人失望的美國人平均資質。有鑒於《世界大戰》帶來的恐慌,評論家不避諱痛批「白痴」和「笨蛋」聽眾們。奧森威爾斯和他的工作人員Dorothy Thompson聲稱這件事「揭露了數千人無可救藥的愚蠢、膽量的缺乏與愚昧無知」。


 
  今日,當我們談起人們與網路的關係時,我們傾向用不偏不倚的電腦科學語言。假新聞被形容為在「暴露於」網路錯誤資訊的使用者之間,就像四處擴散的「病毒」,假新聞問題的解方也與防毒程式相似:目標都是要在宿主遭受污染前,辨識並隔離所有網路上的危險因子。一位風險資本家在科技部落格Venture Beat上寫道,他想像將人工智慧變成「媒體警察」,保護使用者免於惡質內容:「想像一個每篇文章都能依據其論述完整度而被評估的世界。」但Neil Postman在好幾十年前,就發出人類逐漸被視為電腦的警告,以及相應對「個人以其生理、情緒和道德面向看待事物的能力」的貶抑。人並不像電腦一般地處理資訊,能夠在對錯之間輕易轉換,一項很少被引用的皮尤統計數據顯示,只有四分之ㄧ的美國網路使用者「非常」相信社群媒體,指出對抗網路錯誤資訊比想像中更有可能。多數人看來是明白他們的社群媒體串流根本是八卦、政治運動、新聞和娛樂的混雜物,但若尋求大數據導向的演算法解決此一混雜問題,只會更加鞏固我們依賴數據告訴我們什麼是重要的事。
 


  事實查證、分門別類和封殺世界上所有資訊的種種工作,讓人油然而生一句David Goodman書中的一句引言,來自紀錄片導演John Grierson:「人類不只是以麵包維生,也不只是以事實而生。」在40年代,Grierson是FCC小組的成員之一,他召開會議決定如何最有效鼓勵民主廣播的產生,然而,他卻為一項草案報告感到灰心,該報告反映了其他小組成員執迷於以理性和事實填滿電波。Grierson說:「娛樂很大程度上,在我們的科技時代是一種通俗的玩意兒,娛樂的觀察、幽默與奇妙特質,將科技社會轉化為人類社會。」
 


  近期,川普支持者最有效應用了Grierson對數位時代的洞見,年輕的川普支持者將網路轉化為有力的政治工具,運用網路上「通俗的玩意兒」—彌因(meme)、俚語、網路原生遊戲玩家的次文化虛無主義幽默—以添加政治運動的顛覆性與電子龐克(cyberpunk)的色彩,以免該運動看起來只是由白人民族主義與反女性主義份子結合而成的僵硬反制運動。當反對假新聞的改革者促使科技公司要「捍衛真相」時,他們面臨了保守運動的後座力,保守派在數位時代重新整裝,將客觀性視為偏見的障眼法。
 


  去年夏天,此種趨勢的一項指標,就是Facebook的「趨勢主題」(Trending)狀態列的醜聞,亦即Facebook管理者會選擇一些故事,載於使用者的首頁上。當科技網站Gizmodo報導一位Facebook匿名員工的爆料,管理者會系統性抑制保守派新聞報導時,右翼部落格圈旋即大反彈。極右翼領航者《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揭露,某些社群媒體員工的帳號上,證實了社群媒體普遍的反右翼偏見。最後,Facebook開除了「趨勢主題」小組,並更新了「趨勢主題」的挑選方式,召集高調的保守份子與祖克柏開會。雖然Facebook否認對保守觀點的系統性壓抑,但抗議聲浪還是足以讓Facebook將人工判斷引入演算法機制的努力,功虧一簣。


 
————————–


作者:Adrian Chen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9/04/the-fake-news-fallacy?mbid=nl_TNY%20Template%20-%20With%20Photo%20(44)&CNDID=48420061&spMailingID=11822173&spUserID=MTc1ODE4NDk3MzY0S0&spJobID=1222846596&spReportId=MTIyMjg0NjU5Ng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