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日常災害&慈善救濟

捐助者可以如何支持新聞與資訊流通以利強化社群(上)/林佳樺編譯

 

紐澤西州的希塞德高地(Seaside Heights, NJ)在颶風珊迪(Sandy)侵襲後的狀況。照片提供:軍士長 Mark C. Olsen/美國空軍/紐澤西國民警衛隊


 
在颶風珊迪侵襲紐澤西後,我幫杰拉爾丁•洛克斐勒•道奇基金會(Geraldine R. Dodge Foundation)寫了一篇把社群新聞與資訊的需求作為災後重建重心的部落格貼文。我特別談到我自身在颶風侵襲後的個人經驗,「沒有什麼可以像天然災害一樣去顯露一個社群在資訊需求與建設上有多大的斷層。」我還寫到:「2012年底颶風珊迪侵襲紐澤希,造成68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人們對資訊趨之若鶩。短缺時期要在哪裡加油?什麼時候可以買?電力什麼時候會恢復?要怎麼跟政府求助來重建損毀的房子?」


 
部落格貼文細舉了一些實例以及在颶風珊迪侵襲後從慈善單位在新聞與資訊方面的協助中所學到的經驗,其中的協助包括:


 
˙災後實況的持續性報導,這樣可以幫助當地社群持續接收最新的資訊,即使全世界似乎早已被另一個災害吸走。
˙新聞媒體要監督政府、相關機構、民選政治人物以及其他相關權責人會負起責任;因為自然災後過後,受災社群特別容易受到利用與剝削。

˙幫社群建立起新聞與訊息的基礎平台,畢竟未來仍可能發生緊急狀況或是一些災害危機,它們是不可避免的。


 
這篇貼文主要是談論慈善機構在災後重建方面可以提供協助的機會,但在夏洛蒂鎮種族衝突事件中的暴力與仇恨又讓我不禁想到我們生活中每天的災難: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對人民的突襲、暗中破壞環境保護的法案、民警對人開槍、破壞網路中立性、仇恨犯罪的增加。藉由強化新聞與資訊這部分作為募款策略的主要重心,慈善機構同時也需要把握機會在受災社群中建立信任感與感染互助心理。


 
社區基金會、地方性基金會,或是當地家族基金會尤其適合使用它們自主性的撥款來救助,或許更重要的甚至是它們的集聚力量,以建立大眾與當地新聞台的連結,同時也支持社群合作的報導計劃。從颶風珊迪災害中學到的經驗與建議仍然適用:


 
支持持續地報導


比起以往,現在大眾更需要簡易方便的管道來接觸大量又保有高品質的當地新聞與資訊。慈善單位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支持,像是對當地非營利新聞台的營運支持;這個非營利新聞組織(the Institute for Nonprofit News)的成員名單可以幫助你找到離你最近的非營利新聞台。來自圖書館或是其他社群組織的可信賴資訊來源同時也扮演著社群資訊流動中的中心角色,它們也需要慈善單位的支持。捐助者同時也要考慮到匯集來自各個背景的人的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與報導計劃的重要,它們利於建立有益的社群對話。


 
找靈感?


讀看看這篇關於使用明信片書寫去報導東波士頓(East Boston)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文章:東波士頓-我們的家(East Boston, Nuestra Casa)的報導計劃跟社區明信片計劃(Neighborhood Postcard Project)鼓勵居民寫下正面的個人故事在明信片上,它們會分散地寄到同個城市中不同街區的居民家中。

 
 

東波士頓,我們的家明信片報導計劃。照片提供:Jorge Caraballo 


 
——————————-


作者:Molly de Aguiar


編譯:林佳樺


原文網址:https://medium.com/@MollydeAguiar/natural-disasters-daily-disasters-and-philanthropy-5080737578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