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正確報導颶風哈維(下)/林佳樺編譯
對新聞媒體來說,這次,颶風哈維不像卡崔娜。
這裡有幾個原因:
有能力的政府官員坐鎮。在德州,不管是州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官員,包括修士頓的市長,都比紐奧良的官員們更加可靠、富有專業知識跟冷靜應變危機。當時的紐奧良市長雷•納金(Ray Nagin)跟警察局長艾迪•康派斯(Eddie Compass)正是颶風卡崔娜過境後所帶出的那些描述露骨殘酷但又錯誤百出的報導的始作俑者。
當時納金市長確信地說有「上百位持有武器的幫派份子」正在巨蛋裡恐嚇威脅那些撤離的受災難民;市長甚至說在那的情況已經惡化到「泯滅人性的狀態」,那些受災難民「在那可怕的巨蛋裡的五天,看盡屍橫遍野,還有惡棍到處殺人和強暴人」。
警察局長康派斯則是說其他恐怖事件,他提到:「巨蛋裡有小嬰孩,他們也難逃被強暴的命運。」他還說巨蛋裡的警官受到槍傷。
他們針對暴力事件的描述在紐奧良被大肆地報導,但這些報導幾乎一點根據都沒有。(幾個月後,康派斯表明他說這些暴力相關的流言是因為他「不希望大家認為他們想要把事情隱瞞住,所以他才重複這些沒有被證實的報導流言,而這造成了許多問題」。)
不同於紐奧良的前市長,修士頓的市長西爾維斯特•特納(Sylvester Turner)呈現出來的則是平穩的威信力。他經常對媒體發表言論,語氣中呈現他的慎重與平和;他不會在鏡頭前裝模作樣,也絕對不會把嚴重錯誤地把自己管轄的地方描述成一個被暴力與不法佔據的城市。唯一比較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是:市長特納在颶風哈維從墨西哥彎迫近時,是否就該要發佈強制性撤離。
沒有報導風向的隨意轉換。颶風卡崔娜過境後,災後的狀況有驚人又具有決定性的轉變;颶風卡崔娜入侵沒多久後,最糟的狀況沒有發生,但保護城市的防洪堤潰堤,洪水幾乎淹沒了紐奧良大半部分。報導的風向突然之間就從逃過一劫轉換到渺茫又毀滅性質的內容。內容像是紐奧良整個泡在水裡以及像是社會出現瓦解分裂的謠言開始在新聞上出現,快速地散播。
颶風哈維的來襲在德州東南部的部分地區,被預測的降雨量至多是到五十英吋(約1270毫米),這個預報也證實其可信度。大體而言上來說,記者們大概可以預想報導狀況;因為沒有這種驚喜式的報導風向轉換,他們可以把報導的內容專注於颶風的受災難民、救援行動、撤離行動,而不是追著一些關於暴力跟混亂的淒慘流言。
關於颶風哈維的災後報導,主要掀起的爭議是在於媒體職業道德的問題,討論的內容像是:記者如果透過推特(Twitter)發文談論他認為的不法洗劫事件,這樣是恰當的嗎?或著是記者要如何在訪問時拿捏分寸,何時要適時地把鏡頭帶離很明顯受到創傷的受害者。
半真半假的網路流傳貼文馬上被揭穿。在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上有報導到一張不可置信的照片,照片上有鯊魚在德州淹沒的地方游來游去,但這張照片很快就被證實是假的。有一段時間,華盛頓郵報的「交叉口」部落格(“Intersect” blog)持續更新一份出現在社群媒體上造假或是誇大不實的颶風報導清單。這樣的資料收集可以確保某些社群媒體的內容不要太超過。
整體而言,社群媒體平台—大部分2005年時都還沒有被開發出來—似乎也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值得注意的是,臉書跟推特在颶風哈維過境後成為受難者跟他們家屬的生命線。
激勵人心的影像。這次颶風哈維中所拍下的照片記錄,有些最永留人心的影像並不是那些充滿痛苦與悲慘的景象(例如時代花絮報(Times-Picayune)2005年9月2號的頭版照片),而是像是修士頓警察特種部隊(Huston police SWAT)在水深及膝的洪水中背著一個正在安撫她十三個月大兒子的婦女跨步向前的畫面。修士頓某電視台形容這張影像成為了「颶風與救援努力的象徵」。
美聯社的攝影師大衛•菲利普(David J. Philip)捕捉到另一個這次颶風中也讓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影像:在一條被淹沒的修士頓大街上,有一群人跟洪水正面衝擊,但仍堅忍不拔地進行水上救援。這張照片馬上證實了颶風所造成的混亂,也同時也呈現了我們是如何冷靜以對。
颶風哈維登入後的報導或許沒有非常的完善,但總體而言也不會只拿一個D-的分數。
至少我會給一個B囉。
———————–
作者:JOSEPH CAMPBELL
編譯:林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