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線員》/賴郁臻

 

 

 
今年上映的國片《接線員》(The Receptionist),為導演盧謹明首部長片作品,此片獲得文化部 2013 年優良電影劇本優獎、2014年金馬創投,2016年愛丁堡電影節電影創投 Works In Progress。《接線員》是一部跨國合作的電影,從《接線員》看台灣電影跨國合作的與多元題材的可能性。

 
《接線員》是真真實實發生在你我生活的城市裡,導演盧謹明在映後表示,《接線員》的故事取材自身邊的朋友,2009年時,盧謹明的一位中國朋友在倫敦機場外的天橋跳橋自殺,她就是劇中Anna角色的原型,雖然盧謹明和她不熟,但這件事讓她很傷心,因此觸發盧謹明開始去探查她的故事,才發現她曾在色情按摩院裡從事非法性交易,過著不為人知的生活。盧謹明表示,異鄉人的每一天都有很多心酸,但是我們都不知道,生活上會遇到有些很平凡的人,但大家都不知道這些人的故事,所以才使盧謹明想把異鄉人的故事寫下來。

 
《接線員》從2011年開始籌資,等了很久才等到資金,由於《接線員》的資金來自不同國家,正因如此《接線員》開啟台灣電影跨國合作的可能性。盧謹明表示,台灣電影可以大膽的去嘗試跨國合作案,跨國合作不一定只限中國,目前台灣跟中國以外合作的影片很少,她認為這類型的跨國合作是未來台灣可以去挑戰跟發揮。盧謹明認為,和不同國家的合作會讓影片變得非常特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接線員》故事的背景發生在2008的英國,台灣留學生Tina(紀培慧飾),因金融海嘯在英國找不到工作,迫於無奈來到非法的色情按摩院,當接線員賺取外快。透過Tina的視角,看到性工作者面臨的人生難題,從Tina與同鄉的Sasa(陳湘琪飾),看到台灣異鄉遊子在外地生活的痛苦與無奈,面對生計與道德的衝突,該如何做選擇呢?

 
《接線員》揭穿台灣人的外國夢,台灣是一個小島,資源有限,台灣人海外留學、海外工作等人數多,往往大家編織在國外生活的美夢,喝過洋墨水的人似乎就比較高尚。因此總有很多台灣人前仆後繼地去海外生活,但這些被誇大、美化的海外生活,就如同《接線員》裡的色情按摩院一般,真相都被埋藏在暗巷裡,偷偷摸摸的隱藏起來,這些外國夢背後有許多不被告知的現實與歧視。劇中的性工作者們,在英國生活多年,甚至不曾去過當地的觀光景點,一直都窩在城市的角落裡賺取生活費,這些人離鄉背井,來到繁華的城市,卻不曾體驗繁華城市的美麗,只有日復一日體會現實生活的悲哀。

 
《接線員》片中運用蚯蚓作為隱喻,蚯蚓與土地的連結,正如個人與家鄉的連結。蚯蚓能使土地肥沃,但大雨過後,蚯蚓常發現在洞口被太陽曬死,正如片中所說「蚯蚓離開土地太久,就會死掉」。那離開家鄉的遊子呢?片中的Sasa,因為年輕時被男人拋棄,在英國獨自撫養小孩,所以走投無路之下,開始非法賣淫,而她離開家鄉台灣多年,早已忘記自己與土地的關聯,活在異鄉的黑暗處,拋下自我的靈魂與道德感,而這樣的她活著但如同死去,像Sasa這樣離開台灣太久的蚯蚓,哪一片土地才是她的家呢?哪樣的生活型態才是她應該過的呢?哪裡才是她熟悉且安穩的落腳處呢?

 
雖然Tina就像Sasa年輕時的翻版,但她選擇與SaSa不同的決定,最後回到熟悉的家鄉,滋養台灣的土地,雖不再擁有光環,但因為與土地靠近,生活得踏實,感覺得平凡的快樂。透過《接線員》看到土地與個人連結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根,就能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