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自毀其對抗假新聞的努力(二)/賴昀編譯


 
臉書News Feed團隊的產品經理莎拉•蘇(Sara Su)告訴《政客》(POLITICO),她相信事實檢查項目正在運作。「我們已經看到當不實資訊被第三方事實檢查員標記出來之後,這個資訊再被人分享出去的機會就降低了。」然而,她拒絕提供任何確切數據。


 
據蘇表示,臉書確實計劃最終將會與其合作的事實檢查團隊共享更多資訊,儘管確切的資訊量和時間點都不確定。她說:「我希望能告訴你確切日期,但是我們決心與我們的事實檢查夥伴一起努力,繼續改進這些技術,使之更有效率。」

 
目前,許多事實檢查員對臉書宣稱的成功仍抱持保留態度。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事實檢查員沒有真的看到他們工作的價值。」Poynter國際事實調查網路總監艾歷克西歐斯•蒙札利斯(Alexios Mantzarlis)表示:「這價值需要證據支持。」


 
在美國,臉書為了檢視其平台上的新聞,登錄了PolitiFact、FactCheck.org、Snopes.com、AP和ABC News。自3月以來,用戶已經能夠回報看起來不真實的消息,並將其列入檢查員的待查清單中。臉書的演算法還會搜索出看似造假的信息,同樣將其添加到待查清單。如果有兩個事實檢查團隊將訊息標記為虛假,那麼臉書就會為加註「爭議」標籤。


 
蒙札利斯提到,主要問題在於,事實檢查員不知道他們加註的標記會對那些資訊產生什麼影響——大眾對這些資訊的反應會不會改變?分享量會減少抑或增加、甚至更廣為流傳?事實檢查機制是否可以改變人們接觸到訊息的第一時間選擇採信與否的態度?還有一個問題是,來自事實檢查團隊——也就是所有主流媒體——的爭議標籤,是否反而會成為某類型故事的「榮譽徽章」?


 
雖然臉書在公共討論空間中位居要角,但作為私人公司,臉書沒有義務透露內部數據。蘇表示這種做法幾乎等於將用戶的資訊洩露。「我覺得很難平衡。我們都有同樣的目標:防止假消息在平台上散播流通,」蘇說:「我們希望盡可能達到透明,同時也要去尊重使用我們平台的人們的隱私。」

 

星期三的時候新聞披露,臉書向國會調查人員承認在2016年的競選期間將廣告賣給了一家試圖影響選民的俄羅斯公司。此一發現是調查中的其中一項俄羅斯試圖影響美國大選的動作,並突顯了Facebook作為政治訊息工具的作用。


 
factcheck.org的董事尤金•奇利(Eugene Kiely)和Poynter旗下的PolitiFact的執行董事亞倫•夏羅克曼(Aaron Sharockman)都對與臉書之間的合作關係表達正面評價,儘管如此,兩人仍表示若能獲得更多研究數據將會很有幫助。


 
————————–


作者:Jason Schwartz


編譯:賴昀


原文網址:http://www.politico.com/story/2017/09/07/facebook-fake-news-social-media-2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