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座談-未來的媒體 媒體的未來/吳淑鈴
經濟日報「未來媒體論壇」最後一場以「未來的媒體.媒體的未來」為圓桌論壇主題,由聯合報系策略長劉永平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括北京愛奇藝科技高級副總裁楊鳴、CNEX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富智康集團獨立董事陶韻智、日本經濟新聞執行役員暨編輯局總務井口哲也,以及Yahoo奇摩媒體傳播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一起分享各自在影音媒體、報業、多媒體平台等不同產業類型裡,面對媒體變動的因應之道。
「未來媒體論壇」最後一場以「未來的媒體.媒體的未來」為題舉行圓桌論壇,左起為陶韻智、秋瀅憓、井口哲也、楊鳴、蔣顯斌,以及論壇主持人劉永平。(攝影/吳淑鈴)
楊鳴:掌握科技核心 以讀者為中心
經營媒體應以科技為核心,讀者為中心。2013年,Amazon老闆Jeff Bezos買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轉化華盛頓郵報的過程中,Jeff Bezos採取以科技為核心的模式,不但讓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開始獲利,更在不裁員的措施下,另外聘請了一百名以上的科技人才、記者和編輯。身為愛奇藝副總裁的楊鳴說,「愛奇藝的關鍵、核心絕對是科技,這也是為什麼愛奇藝六千名員工裡面,有將近三千人是理工背景。」他表示,愛奇藝嚴格來講不應歸類為媒體,而是以科技為核心的媒體平台,媒體只是這個平台上的一個產品。
楊鳴以華盛頓郵報的發展為例,他認為經營新媒體和革新的思想「要以讀者為中心」。他引用Jeff Bezos的話表示,經營新媒體千萬不能以廣告主為核心,只有以讀者為核心,廣告主才會自然增加。「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傳統媒體必須要轉型到新平台的關鍵時刻,我非常贊同他的話,」楊鳴強調。
邱瀅憓則回應楊鳴的觀點指出,過去媒體都把用戶當成同一種人,向同一個TA(Target Audience,目標觀眾)溝通。但隨著科技形式、行動跟社群的變化,根據大數據分析,「在廣告分流的情況下,我們現在面對的受眾都是單一的個人。」邱瀅憓說,現在規劃內容時,要想像的對象和互動模式,和過去相較下,已經是截然不同的操作模式。
蔣顯斌:允文允武 建立媒體的未來
CNEX創辦人暨董事長蔣顯斌回想,他在20年前創辦CNEX(新浪網)入口網站時,用戶上網的第一站先是入口網站,接著才是各家新聞媒體的內容,「但現在大家已經不看入口網站了,看的是社群媒體。」他說,網路的變化改變了資訊的流量和分發的位置,「遊戲改變了,用戶和網站之間隔了好多層。」
蔣顯斌表示,科技的變化從來就不是新鮮事,從早期的印刷、廣播,到後來的電視、網路等,每一波新的變化就會重新洗牌,產生新一波的媒體人、新的傳播方式,新的媒體人再用新的媒體方式服務新的讀者。在洗牌的波動中,「如何看代科技是非常關鍵的!」他同樣以華盛頓郵報為例,Jeff Bezos增加的員工有很高的比例是科技人,使華盛頓郵報的本質從媒體公司變成媒體科技公司,在具體實踐上,華盛頓郵報採取追蹤用戶的使用行為,並大量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率,「不是讓廣告淹沒用戶,而是讓廣告找到正確的顧客。」
「網路是一個高淘汰率的擂台。」蔣顯斌回溯網路生態的發展,他表示,現在大家面對的是網路上的「影音大爆發」,在過去網路出現時,最先出現的是「文字大爆發」,像是部落格、微博等;再來是「圖片大爆發」,例如無名小站、Fliker、Imgur、Instagram等圖片網站。他說,現今的影音大爆發除了YouTube之外,「大家可以接著看,還會有很多跟影音相關的新媒體出現。」蔣顯斌接著話鋒一轉,他回到內容面的思考指出,「我們不禁要問,在影音時代裡的知識分子,到底在看什麼?」他表示,在影音大爆發的循環裡面,媒體人應該思考如何藉由影音形式發揮內容的影響力。
「在未來的媒體、媒體的未來裡,媒體和科技之間的成功模式應該是『允文允武。』」他解釋,「文」是靠記者重要的那支筆,在當代的「武」則是對科技的理解和運用。
陶韻智:掌握稀缺性 善用科技搶攻第一名
「媒體是為觀眾服務,從古到今沒有變過。」現為鴻海旗下富智康集團獨立董事的陶韻智表示,在他過去的經歷中,從事的都是相對較新的媒體形式;例如他創辦科技部落格Inside,也涉足社群媒體LINE、直播等領域。他認為,新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內容來源的多樣化、互動性提升,但不論是什麼形式的新科技,只是承載的工具改變,「未來的媒體還是能把讀者喜歡的內容處理好的公司會勝出,」陶韻智說。
陶韻智認為,網路的世界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他表示,第一名的公司通常在各面向的規模經濟、對資源稀缺性的掌握,以及網路效應等,都達到了經濟學上的自然壟斷,例如亞馬遜。他更認為,媒體如果能善用科技提升競爭力和優勢,就有可能超車,成為領先的先行者。
內容付費:強調內容品質、增加附加價值
「好新聞就是要付錢,才能看到好的評論、好的獨家報導。」楊鳴表示,全球主要報業老闆今(2017)年6月20日在義大利舉辦的「報業前途」(The Future of Newspapers) 論壇裡,提出的共同觀點為「付費新聞制度」。楊鳴認為,讀者應該瞭解好新聞必須要付出成本才能成為資訊,「只有當大家願意花錢去看好的內容,才能讓好的內容更多且更好,」他強調。
陶韻智則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內容付費的可能性。在實踐方面,他認為要提升原創力,例如媒體提供名人、名師專業培訓的機會,確保他們提供的內容是原創的概念,「這需要進階的策展能力,以再次創業的方式處理,這樣付費的機會就會提高。」
邱瀅憓表示,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要推出付費內容前,媒體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內容的不變價值,同時要拋棄原有的包袱,因應新的變化,並不斷地強調內容精緻度。井口哲也則認為,拜社群媒體之賜,很多人原本不看新聞,現在反而會看了,但若要推出付費內容,目前網路上已經充斥很多單純傳遞事實的新聞內容,必須要增加深入分析、評論等附加價值才可能讓讀者願意付費。蔣顯斌同樣認為,要導向付費的話,內容必須有高度價值或具備稀缺性。
主持人劉永平最後總結表示,辦報是有高度使命感的,現在媒體跟科技的連結愈來愈深,但科技是工具理性,能不能把事情做對,更需要大量的價值理性讓媒體人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清楚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