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th卓新獎:透過卓新獎的鼓勵,讓新聞攝影不再式微/廖家慧
今年的單張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為〈一個人的革命〉,由鏡周刊楊子磊所拍攝。評審指出,作者以逆光、仰角的取景和構圖,生動捕捉失落中不失期盼的氛圍與徵象,雙眼低垂的祁家威所在陰暗的光影中,似乎寓意了三十年來的坎坷旅程。祁家威,台灣同志運動的先行者,一路走來始終站在最前線,作者捨去歡樂與喧囂的主焦點,迂迴、安靜地切入另一種深沉、凝重的視角。孤單中帶著感傷,在夜色與光芒中留下身影,閃爍的雨絲與光點,點綴出一旁孤寂卻勇毅的戰士,為這劃時代的新聞事件作了最佳註腳。
單張攝影獲獎人楊子磊(右)與頒獎人沈昭良(左)。
頒獎人沈昭良表示,作為一名攝影記者,一直相信在所有現場中,攝影記者面對的現場壓力是相當大的,希望透過卓新獎的鼓舞跟推動,讓攝影記者不忘初衷,持續讓新聞攝影可以被深化理解、推動溝通,甚至成為改變與進步的重要力量。
系列新聞攝影獎則是由蘋果日報吳柏源的作品〈捍衛居住正義!?高雄果菜市場拆遷爭議〉奪下獎項,吳柏源紀錄高雄十全果菜市場拆遷抗爭,從劍拔弩張的對峙、互不相讓的僵持,強制拆除的抗爭,到家園毀損的悲鳴。線性思維邏輯清晰,細緻捕捉張力氛圍,以饒富節奏的鏡頭語言深刻描繪人民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面對國家機器與顢頇政權的無力與無奈。
系列攝影獲獎人吳柏源(右)與頒獎人蕭嘉慶(左) 。
頒獎人蕭嘉慶認為在新聞攝影式微的情況下,卓新獎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鼓勵作用。系列紀實攝影,是深度、長期追蹤的東西,並非現場立刻可以處理的,是主題的、蹲點的,需要更多的互動跟參與,因此視其為新聞攝影的最高表現。這兩年卓新攝影獎平均都有五十幾組競爭者,為了讓這個比賽連結多參與者,感染大家的熱情,於是今年採取複審過程公開的方式,相信絕對沒有漏網之魚。
此外,蕭嘉慶也特別指出系列作品的四個主要的評審條件:第一、主題的深度和強度;第二、視覺的表現力;第三;攝影者對題目的掌握度和執行程度是否夠深入完整;第四、攝影者的攝影風格,以及對主題詮釋一個主觀的看法,主客觀間的呈現。從今年五個入圍作品來看,競爭相當激烈,得獎者吳柏源的作品從一開始的初選、複選、決選,都得到很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