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慧|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劃破連續幾天的寒冷陰雨,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11月29日在一片暖陽中舉行,現場賓客雲集,本屆評審、入圍者、各家媒體長官、基金會董事,以及來自各界的贊助單位貴賓熱情參與這場盛會。
典禮現場座無虛席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致詞談到,當前新聞記者的社會形象不佳,去年社會信任度調查報告,新聞記者的排名甚至比立法委員還差。雖然有許多記者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努力,但每天新聞資訊量龐雜,難免有些不適宜的報導出現,隨著頻率增高,記者的負面形象也因此形塑。卓越新聞獎除了表揚記者的卓越表現之外,對於提升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扮演重要角色。新聞工作和社會國家的關係密切,不可輕忽待之。
評審團主席鍾起惠指出今年的獎項有兩個特色,第一,參與件數近六百件,是十六年來參與者最多的一屆,由於網路報名的便利性,促使新聞工作者積極的參與。初步推算,若每個獎項平均有三至五位工作者共同執行,那麼此獎項涉及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將近兩千至三千人,由此可見卓新獎的重要性與代表性。第二個特色在於今年新聞攝影獎複審過程開放現場聆聽,評審非常有魄力且自信的公開評選過程,對於其他獎項的評審而言是莫大的挑戰。卓新獎讓這些在艱困環境的新聞工作者能得到鼓舞,讓新聞工作者願意繼續堅持在這個工作,甚至奉獻自己的一生,如此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公庫」獲頒2017社會公器獎
2017社會公器獎獲獎單位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台領獎
2017社會公器獎由「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獲獎,評審召集人葉大華(現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指出,台灣是多元的言論市場,但媒體經營上卻存在許多的困境,勞動環境日益惡化、財團經營者的介入日深,故媒體要扮演好社會公器的角色,便不能不檢視自身經營運作的民主性與獨立性。當台灣媒體市場的言論愈來愈多元,媒體是否有撐開台灣公共論述的空間,進而帶動台灣社會的變革,就是社會公器獎很重要的指標性精神所在。
公庫在眾多參賽者中,確實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站在權力者的對面,積極的跟NGO合作,大量記錄受壓迫者的聲音。台灣社會有這麼多公民團體需要募款,媒體要在眾多捐款人當中獲得青睞,揭真恐怕不是唯一要件,除了揭露真相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帶動社會新的思維跟進步的想法。公庫在眾多優秀參賽者中,能夠持續透過小額募款獨立運作,且長期系統性的紀錄報導受壓迫者的聲音,讓受壓迫者的聲音能被聽見,甚至帶動社會變革的行動力量,獲得所有評審一致的肯定。
公庫庫長管中祥表示:「公庫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我們是連接者,把社會的各種面貌透過我們讓大眾知道,因為這社會上的彼此是連結在一起的。」社運圈有一句話「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家」公庫從來不會去在意抗爭的人是貪婪或是可憐,在意的是背後的體制若沒有被好好的解決,社會的抗爭者將會愈來愈多。
作為報導社會運動的媒體,管中祥認為,之所以選擇報導社會運動是因為一個國家的進步不會來自於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來自反對黨的監督,一個國家是否會進步取決於該國社會運動發不發達,以及這個國家的社會運動是否被重視、大家如何看待。公庫是個新聞媒體,存在是要讓弱勢發聲、批判體制、公共討論,捲動社會參與,促進社會改革,只要社會上仍有許多聲音沒有被聽到、被扭曲,公庫就有存在的目的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