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與華爾街日報對社群媒體的限制可能適得其反/涂敏編譯
新聞媒體組織與社群平台如Twitter之間的關係總是緊繃的,在某種程度上,新聞媒體深知他們必須經營社群平台,因為這是現今新聞人們看新聞的地方,也是內容被分享的地方,然而,新聞媒體同時也害怕記者和編輯們如果說真話的話,在社群平台上所能造成的效應。
當《紐約時報》在這個月稍早更新了社群媒體的指導方針、並實施禁止其記者在社群平台上發表任何「政黨偏好意見」後,就重回了這樣的泥沼,《紐約時報》也指出,當記者在他們個人的動態時報上發表這類言論時,這類言論會因為他們與報社的連結,而被視為報社的立場。
不讓其他媒體專美於前,《華爾街日報》於本週也發布了社群媒體政策的更新,其重述了禁止「在社群平台上張貼具政黨偏好的評論」之規定,並進一步提到,報社的管理階層認為某些記者和編輯「花太多時間『推文』(tweet)了」。
這類社群媒體政策的首要不利之處,就是記者們不必然會達到他們所屬的新聞媒體所要求的目標:說服讀者們記者不帶偏見;更重要地,第二個缺點是,記者們會防止新聞媒體組織極大化使用社群媒體,造成如關於川普智商的推文的更長期傷害。
這些論述的刺激一點都不神秘,《紐約時報》因反對川普而遭受砲火攻擊,毫無疑問,報社編輯希望藉由防止記者發布反川普的誹謗言論,來減緩反對川普的指責;同時,《華爾街日報》也被指控為親川普的媒體。
換句話說,這些新政策等同於破壞了控制。《紐約時報》的準則指出,對新聞加入個人意見的推文「降低了紐約時報的可信度」,而《華爾街日報》聲明這樣的行為「有損讀者對我們得之不易的信任」。每個人都必須謹慎客觀,至少,表面上要做到如此。
而這也凸顯出幾個明顯的問題。首先,只有極少數人認為《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永遠是客觀的。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每個媒體管道都有各種各樣的偏見,而他們可能並不是從記者的推特中得到這樣的想法。
相信總統不應該不斷地說謊?相信黑人人權的重要性?這些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扼殺需要被聽到的聲音,比如在媒體上相對弱勢的婦女和有色人種。
那些相信《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而反對或支持川普的人,不太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因為記者變成自動化的推特,這些推特僅僅是一個新聞連結,希望有人點擊使他們可以獲得點擊率。
可以理解的是,許多新聞媒體正在努力區分報導和個人意見之間的分界線,即使在目前的出版品上,這個分界似乎也越來越模糊。但媒體要求記者根本不表示意見,這並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完全沒有意見(即使是在嚴肅的議題上),因此他們是完全客觀的,他們也從不犯錯誤,你可能會認為他們是騙子或反社會人士。然而,《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媒體政策卻正在要求人相信這種事。
對於像《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媒體而言,這種有缺陷的做法更加危險,他們越來越依賴訂閱費、會員費來獲得經濟來源。
你如何說服人們以這種方式來支持你?透過與他們建立關係,鼓勵他們相信你擁有一個世界觀,或者至少可以信任你。而你該如何達成這一點?不要假裝你沒有意見,而應該盡可能地誠實,並要求讀者回饋意見,當犯錯時也該勇於承認,換句話說,就做一個正常的人就好。
這很混亂嗎?是的。它讓你始料未及嗎?當然。但假裝你的記者不是人類,實際上是使得讀者更不信任你,而這可是相當致命的。
————————–
作者:Mathew Ingram
編譯:涂敏
網址:www.cjr.org/criticism/social-media-twitter-times-journal.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