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聞產製 反映現今台灣社會現況(上)/林宥成

 
資訊時代的來臨,透過網路與行動載具的持續更新,只需要短時間就可得知天下事。為因應現今社會潮流,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於106年11月11日舉辦一年一度的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的學者和學生以及業界,一個互相溝通交流的平台,發表對於現今資訊社會的觀察與研究。


 
在新聞的產製上,不管傳統媒體抑或新興媒體,都開始嘗試製作數位新聞,以符合現代人得知消息的管道。世新大學新聞系研究所碩士生高偉倫表示,在媒體組織面上,英國的衛報與紐約時報、台灣的天下雜誌與聯合報等,都開始成立數位部門,共同背景都是傳統媒體轉型數位化的進程。


 
同時,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生邱薇羽也指出,網路的普及,造成快文化的出現,而即時新聞的快速產製,也是為了能滿足讀者短時間內獲取消息的需求。


 
大數據時代來臨 資料新聞的出現

 

 

高偉倫探討資料新聞的研究動機時表示,他看到去年數位廣告量正式超越電視廣告量,顯示媒體越來越重視數位產製。
 
同時,他認為資料新聞就是用資料視覺化的手法去說一則新聞,因為讀者大多喜歡較為視覺化的事物,所以媒體逐漸發展圖像敘事以表達議題。傳統媒體要做資料新聞的目的,主要是期望在數位時代能逐漸轉型;而網路媒體則是希望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一個品牌,而製作資料新聞。


 
他也指出資料新聞的優點,例如美國曾以在值勤時誤殺民眾的名單,做了一個滿版新聞專題,資料直接放在官網上供讀者直接下載,同時提供讀者相信他們的機會,也是資料新聞的好處之一。


 
然而,在轉型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挑戰,高偉倫以新聞從業人員的身分為例。產製一條資料新聞,必須有資料分析師、設計師、攝影師、工程師、文字工作者等人加入,在產製過程中需要與同仁互動協商,還有傳統新聞人與數位原生時代的新聞人意見的磨合,以上種種都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供共關係學系副教授王正慧認為,一周或一個月才產製一條資料新聞,這顯示了產製資料新聞的難度。高偉倫也回應現今招聘新聞從業人員更需要數位技能與科技素養,媒體業也期待在數位時代中,未來能有一套明確的SOP進而成為新的生產文化。